法国人的压力很大,因为车企高管都觉得应对3家中国车企的未来竞争没什么办法。
一个是不声不响的比亚迪,一个是零跑,还有一个是埃安。至于原因,在对比了价格、配置之后,中国车在设计、续航、配置等不断追平之后,因为产业链全球最强的优势,几家中国车企交出的售价,让欧洲车厂觉得难以招架。
2024年的巴黎车展,基本复制了2023慕尼黑车展的局面,随着很多车企选择不参与,比如这一次奔驰、丰田、本田选择不参展,展会上除了本国品牌的关注度较高之外,媒体的关注点都在之前接触不多的中国车企身上。
9家中国车企参展,但各自目标不同,有人是为了卖车,有人是尝试出海,有人是发力出海。虽然有着文化和使用习惯上的部分差异,但中国和欧洲带来了更多的消费共性。从参展的结果来看,4条结论也很明确,一是,中国新能源车在低价民用领域冲击力十足;二是,中国豪华模式在欧洲市场挑战极大;三是,车企在中国的强点是智能,在欧洲是拖累,第四是,有钱人对新能源兴趣其实不足。
便宜,未必一定卖得出去
比较诡异的一点是,虽然巴黎车展里的中国品牌十分热闹,但很多品牌其实目前并不能在西欧市场销售。不过也很显然,卖车追求销量目前还不是它们的首要任务,而是让欧洲人进行认知。
低价民用领域冲击力十足,这从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双免的加税政策上,就能察觉。加税,比亚迪为17%,吉利为19.3%,上汽集团为36.3%,其他未接受抽样调查但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21.3%的反补贴税,其他未配合欧盟调查的中国车企将被征收36.3%的反补贴税。
尽管关税决策已经落地,但并不妨碍中国车企继续探索欧洲车市的可能性。于是,这一次有9家中国车企登录巴黎车展,比亚迪推出Model Y的直接竞争者海狮07 EV,极速215km/h,电池最大可升级至91.3kWh,续航里程也就比国内版本更长,但它的价格只在3.5-4万欧元,而作为对比,Model Y的起售价超过5万欧元。宋PLUS DM-i的欧洲版本Seal U DM-i,起售价则不足4万欧元。
欧洲媒体对此的评价是,目前在同样的价格下,除了同样来自MG的产品之外,考虑到纯电续航里程和空间,没有其他车能在价格上与之媲美。
零跑和比亚迪同理,9月25日宣布欧洲上市时,零跑C10起售价3.64万欧元,零跑T03为1.89万欧元,此次在欧洲首发的零跑B10定位略低于C10,预计价格与之相仿或略低。
作为对比,大众ID.4在欧洲的起售价超过4万欧元。广汽这一次是在欧洲公布自己的出海计划,所以埃安V虽然没有公布价格,但作为在国内和比亚迪、零跑同价位的竞争对手,欧洲车企其实难以招架。
除此之外,其他车企抱有着更多的目的。
大通本身就是欧洲品牌,参展推出新车是为了卖车。红旗是进一步加码欧洲市场,红旗EH7、红旗EHS7 SUV开始接受退订,预售价分别为4.9999万欧元(约折合人民币38.6万)/5.3999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41.7万)。东风风行是进军欧洲,星海S7纯电动轿车出海。剩余3家品牌的共性很多,问界、创维、小鹏,是带着“智能、冰箱彩电大沙发”的特点,试水欧洲。
问界,由问界M5、问界M7、问界M9组成了一个车队,花费38天时间,途径12国,使用智能驾驶的比例超过58%,想向欧洲消费者传递自己的高阶驾驶辅助系统能力。创维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小鹏是AI技术,以及小鹏P7+。
但欧洲消费者对此的观感结论,和国内消费逻辑的认知差异很大。比如,对智能化的认知,因为隐私的原因,其实被盖上天花板。因为对个人数据和隐私的在意,所以车联网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再比如智能驾驶带来的吸引力,因为法规和车辆保险等原因,吸引力有限。再比如,专门针对中国人需求的小鹏P7+,对于欧洲人来说尺寸太大,驾驶太弱了,为了空间所以大大弱化了驾驶方面的很多硬件,而AI的吸引力显然对美国人更强,看看FSD还没有在欧洲引入,就知道当地的消费逻辑如何。
所以,虽然这一轮的新车相比欧洲本土的新能源车型价格都相对更低,比如小鹏P7在德国的起售价4.96万欧元,P7+会低一些,比起特斯拉Model 3同售价车型配置更高,但能引起本土消费兴趣的,其实还是少数。
富人,还是更爱燃油车,不是新能源?
所以归根结底,这一次热闹十足的巴黎车展,除了能看到中国车企对出海欧洲的兴趣很大之外,还能看出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所面临的窘境相仿。
欧洲,尤其是西欧对比亚迪、零跑的警惕和压力,也侧面验证着其初步突围成功。零跑将和斯特兰蒂斯合作,初期在欧洲生产A系列(零跑T03),避开关税。而比亚迪在这一次车展里其实异常低调,并不对销量,或者世界第一进行过多宣传。
但,后续的计划里,它适合欧洲市场的小车们,包括比亚迪海鸥、比亚迪元UP将在2025年陆续落地,匈牙利工厂2025年年底正式开始下线新车,第一期产能15万辆/年,还将再扩充15万产能,10亿美元投资的土耳其工厂会在2026年年底投产,比亚迪2年后在欧洲至少有30万辆以上的年产能,同时能避开相应的限制。
当前在欧洲市场里初步完成突围,背后是已经度过了初期的政策推动,如今则是三电的成熟度、整车成本控制、能耗优化、补能的体系性胜利。但对于主打豪华的车企来说,中国和欧洲消费者当前所面临的情况其实基本相同。与民用领域的渗透率大幅度提升不同,上层市场对新能源车的认可度,相对偏低。
奔驰,2024年上半年营收726.16亿欧元,净利润60.87亿欧元,分别同比下滑4%和20%;
宝马,2024年上半年营收630.09亿欧元,税前利润80.23亿欧元,利润同比下滑14.2%;
奥迪,2024年上半年营收309.39亿欧元,营业利润19.82亿欧元,分别同比下滑9.5%和33.59%。
半年销量上,奔驰在欧洲同比下滑1%,宝马欧洲销量增长2.6%,但德国市场下滑3.3%,奥迪在欧洲的销量则下滑10%。不难看出,即便是全球头部品牌,其面临的压力也很显著。这之中一方面和全球经济下行相关,随着收入预期的不足,工作岗位的缩减(如大众史无前例的考虑在德国关闭工厂),消费主义的消退(例如提前消费、消费奢侈品等)。
另一方面,其实也与新能源车型的发展路径有关。之所以新能源车渗透率能在中欧市场都快速飙升,是因为互联网、新能源等技术的进步与下放,很多燃油车原本的高阶体验,被逐步下放。如,在中国市场里,以问界M9和理想L9为例,其空间、动力加速性能、舒适性等,都是以宝马X5、宝马X7、奔驰GLS等价格翻倍的车型进行对比。
再比如,当下CDC、FSD悬挂等已经在很多20万元级车型上得到了标配,空气悬挂已经在30万元级车型上得到了标配。对大众市场消费的刺激,可见一斑。但,如果反比到高端和豪华市场,其实这种反差的程度不大。
例如,在中国车市里,问界M9被认为是改变了豪华车市场的产品。但,从数据统计上看,50-100万元细分市场里,2024年上半年上险量数据22.38万辆,同比变化0.18%,并没有因为问界M9半年售出5万辆,有着明显的下滑。传统车企可以用放弃利润的形式,基本完成销量数字上的持平,这与40万元内新能源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有所不同的。
蔚来和理想能带来的案例也是相仿,从2022年到眼前,2家车企在中国车市里都有着比较明显的销量增长。
理想:2022年13.3万辆,2023年37.6万辆,2024年调整后销量目标为48万辆;
蔚来:2022年12.24万辆,2023年16万辆,2024年销量目标23万辆。
而销量增长的背后,理想的主力车型从售价30万元以上的理想L7变成了理想L6,蔚来的2024年第二季度均价27.3万元,也低于几年前的32万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巴黎车展同期,长城汽车魏建军也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如今中国汽车出海打3分(满分10分)。打分的其中一条佐证是,中国车如今更多是卖产品,而不是卖品牌,品牌溢价不足。
换言之,当年留给汽车消费者非常大的冲突是,如何定义豪华。以往的豪华是,处处都在进步,能带来更高的极限和体验,且因为长久的市场考验,产生信任度。而如今,豪华一词已经是下探到了15万元级别车型的营销宣传里,定义混乱。
写在最后
怎么卖好豪华车,现在的车企其实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为了销量和市场份额,奔驰、宝马、蔚来、问界、理想等,都在具体的市场竞争中,分别下调了自己的价格表现。比如,因为i7在4S店的优惠幅度超过50万元,宝马被传闻重返价格战,再比如,如今越来越多车企开始转投增程,也是为了进一步对成本和定价进行下探。
真正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法规,还没有实质性的在全球推广。车内智能化,如今也落入了和智能手机相同的逻辑,卷芯片、卷细节、卷UI,之前的AR和VR没有实质性的全球推广。新能源板块的豪华车和非豪华车拉不开差距,豪华该如何被重新定义,所以,对成本并不敏感的富人人群,对新能源的兴趣乏乏,也是正常。
所以,眼前的巴黎车展,大家的目标就很清晰了。有的出海是为了真正出海,有的是为了反哺国内的认知,有的是为了建厂,有的则是纯粹尝试。
作者丨黄强
原文标题 : 豪华车难卖,中国和法国人都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