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胥 植
编辑 | 王 潘
1982年,19岁的李书福怀揣全部身家120元,义无反顾投入了商海。他每天骑着自行车,用一台国产海鸥相机在台州各个景点给游客拍照。
彼时怎么也不会有人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小伙,能从摄影耗材、家电、建材一路倒腾到汽车,逐步建立起庞大的吉利汽车帝国。
虽然在当下的新能源浪潮中,吉利并不是立于潮头那个最亮眼的人,但论体系布局之广泛,吉利在国内无出其右。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几万元的代步车到上千万的超跑,从欧美市场到东南亚市场,背后都有着吉利的影子。甚至于造卫星、芯片、超音速飞行汽车,吉利也均有涉猎。有人说吉利想做中国的大众,但事实上,吉利的布局多元性和技术实力,早已领先于大众。
不同于锋芒毕露的比亚迪,吉利的强大更为低调内敛。可以这么说,吉利,可能是全世界最被低估的出行巨头。
“钞能力”汽车大联盟
造车之初,在几乎没有技术经验积淀的情况下,李书福主打的就是一个东拼西凑和“钞能力”收购。比如吉利首台量产车豪情,使用了夏利的底盘和外观、奔驰的前脸、丰田的发动机、菲亚特的变速箱,可谓吃着“百家饭”出生。
而“买买买”这一简单粗暴的思路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贯穿了吉利的发展史。
2010年,以“蛇吞象”方式收购瑞典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100%股权,让吉利拉开了疯狂并购的序幕。要知道,2009年吉利经营收入仅为140亿元,而沃尔沃在2007年的收入为106亿美元,可以说两者无论在品牌知名度还是企业规模上,都远不是一个量级。
2017年,吉利收购马来西亚的知名汽车制造商宝腾汽车,及其旗下英国豪华汽车品牌路特斯,持续扩大国际版图。
2019年,吉利与奔驰达成了合作,收购奔驰旗下SMART品牌50%的股权,进一步拓展了在豪华汽车市场的份额。
经过长期的自有品牌发展布局以及持续的并购,吉利已经形成了相当惊人汽车业务规模。具体来看,整个吉利帝国的版图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包含了众多自有品牌和子品牌的吉利汽车集团、包含了沃尔沃汽车等在内的以收购或合作形式建立的汽车品牌、以GEESPACE和亿咖通为代表的汽车技术服务和前沿科技业务。
吉利主品牌板块,包括了帝豪、博越、星越等大家熟悉的车型,在当下的燃油车市场中依然占据着极高的份额。而银河和几何两大子品牌,则肩负着打开新能源车市场的重任。吉利也接连推出雷达汽车和远程汽车,分别布局皮卡和商用车领域。
这其中极氪毫无疑问是吉利最看重的“亲儿子”,也是肩上担子最重的成员。
李书福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在2020年实现让新能源车销量占到集团的90%。目前看来当然和计划差之甚远,一方面是当时吉利主要策略是“油改电”,市场并不买账;另一方面则是几何与银河等新能源子品牌销量不佳,对于吉利来说,缺少一款能打的标杆。
可以说极氪是吉利在新能源转型上不能输只能赢的“第二次战役”,尤其是在极星和极越接连的糟糕表现后。作为基于全新架构打造的纯电品牌,极氪产品力称得上强大,数据显示,今年1-9月,极氪已经实现超过14万辆的销量,稳居新势力品牌前列。
更为重要的是,极氪同时也是吉利向高端豪华新能源车领域发起冲击的排头兵,从目前的表现来看,极氪销量虽然不如问界和理想,但已经基本与蔚来持平,这为长期受制于低端定位的吉利打开了新的道路。
吉利主品牌之外,收购合作领域的版图显然更为庞大,就沃尔沃汽车来说,除了纯正北欧血统的燃油车外,还诞生了领克和极星两大全新品牌。此外,吉利收购的路特斯、LEVC(翼真汽车),以及与奔驰共同拥有的Smart、与百度共同打造的极越、与力帆共同打造的睿蓝,也分别作为吉利帝国的一块拼图,凭借独特优势在各个领域多点开花。
其中沃尔沃对于吉利的意义最为重大。当年四处借钱才能收购沃尔沃,当下看来是非常划算的一笔买卖——沃尔沃的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GX7安全革新技术均很快用在的吉利的车型上,让吉利借助沃尔沃的背书迅速在国内市场提升了品牌力;而后吉利与沃尔沃共同成立的CEVT研究院,共同研发了CMA、SEA架构,这才有了后来吉利星越、极氪001等热卖车型的落地。
相较于传统车企,也许吉利最具特色的正是技术服务和科技板块。其中GEESPACE(时空道宇)致力于推动中国卫星产业链商业化,沃飞长空致力于全球低空智慧交通飞行器研发与商业化运营,而亿咖通与星纪魅族则是作为技术辅助,为吉利汽车的车机系统和智驾服务保驾护航。此外曹操出行则是吉利“新能源汽车共享生态”的重要落子。
从某个角度讲,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吉利的一大护城河。吉利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国内第一颗自研7纳米车规级SOC芯片“龙鹰一号”,性能与高通骁龙8155相当,让吉利成为第一批摆脱芯片“卡脖子”困境的车企。
而GEESPACE更是让吉利成为全球唯二实现航天布局的车企,目前吉利的“星座计划”已经发射了30颗卫星,计划在2026年实现全球覆盖的超级WiFi网络。虽然相比马斯克的星链,GEESPACE的卫星数量差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但这些卫星功能更加强大,具备双向通讯、遥感和导航功能,例如银河E8就已经量产运用了这些技术。
今年北京车展,不同于各家车企发布展示新车,唯独吉利做了个技术发布会,不仅展示了雷神混动系统,还拿到了中汽中心首张S级认证证书,吉利对自身的技术自信可见一斑。
挑战不断,吉利还得苦练内功
越大的帝国,管理难度自然也越大。也许正是因为多点开花,吉利反而会面临众多其他车企很难遇到的挑战。
首先是内部竞争,自我消耗。这一点在吉利早期就已出现过,当时吉利为了抢占各个细分市场,短时间推出了非常多的车型,造成了内斗严重。最典型的例子是帝豪、全球鹰、英伦汽车,均是属于A级性价比轿车,同在一个赛道抢饭吃,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现在随着吉利汽车版图的越发庞大,这种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同品牌来说,博越 、博越L、星越L、豪越PRO、远景X6、帝豪S六款车,均属于紧凑型燃油SUV;不同品牌来说,极氪001、极越01、极星4三款纯电车,不仅产自同一平台,连尺寸大小都相差无几,妥妥的手足相残。
另一点,同样来自于吉利早期落下的病根,即使用了太多供应商,随着品牌增多,统一管理的难度和不必要的成本消耗会越来越大。这一问题即使经过吉利在供应链端的不断优化,仍然非常突出,例如车机系统就是典型的重灾区。
几何使用鸿蒙OS,银河用NOS,领克用LYNK OSN和Flyme Auto,极氪用ZEEKER OS,极星用Polestar OS,Smart用smart OS……不仅是不同集团间使用不同车机,即使是吉利主品牌的不同子品牌,也都使用了不同车机。
不难发现,虽然吉利帝国的版图足够庞大,但并没有很好形成品牌间的互补。举个例子,蔚来将多年高端领域的积淀下放到乐道,让乐道拥有同级更强的竞争力,而这种竞争力带来的销量转化,又能很好摊平蔚来在研发和造车端的成本,继而推动更好的研发和品质提升,两个品牌间形成了非常理想的正向循环。
但在吉利身上,除了沃尔沃汽车的技术支持外,似乎很难看到不同品牌间的正向循环推动。
吉利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9月20日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书福公开课”现场,吉利发布《台州宣言》,以多种变革方式宣布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
这份宣言有两个重点,一是进一步明确各品牌定位,“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加强各品牌与各业务单元间的协同互动,进行基础技术与核心部件共享。
一言以蔽之,减少内部冲突消耗,加强资源共建共享。
实际上在8月底,36氪就有报导,吉利已开始进行研发大整合,参与整合的对象包括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各子品牌背后的智驾、座舱、电子电气架构、电动力、整车平台等团队,以及后端的采购和供应链。
这次变革可以看做吉利的一次深蹲,如果未来真能实现“大一统”,借助产品版图、资本协同、技术实力等优势,吉利将会跳多高?结果很可能给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一个不小的惊喜。
原文标题 : 吉利的野心,尚待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