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究还是落下了

金刚新能源
关注

大众已经到了“断臂求生”、“破釜沉舟”的关键时间节点。

正文

苍茫大海上,一艘艘巨轮踏平海浪,坚船利炮征服了近半个地球。

烈日骄阳下,一列列火车驰骋大地,现代工业开创了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却终结于第三次科技革命。

回望百年前的辉煌,再着眼今日的衰落,英国人会发出何等感慨?

历史就像日升日落,总会经历正午时分的繁茂,也会经受午夜降临的凄冷。

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大抵也是如此。

就像大众集团一样,这家几乎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车企,也难逃历史轮回。

大众迎来逆风局

相信很多人都在怀念2019年,大众也是。

2019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达到423万辆的历史最高点。

然而在此后,大众在国内便迎来逆风局:2023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下降至323.6万辆。

在足球比赛中,传统强队很喜欢打逆风局,不过一旦迎来逆风局,就失去了阵脚。

就像在近期的欧冠联赛中一样,皇马先是0:4输给巴萨,后面又1:3输给AC米兰,惨吞2连败。

不过在汽车行业的赛场上,大众所面临的境遇,要比皇马糟糕许多。

近期,大众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销量快报。数据显示,在2024年前三季度,大众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为205.66万辆,相比2023年同期下滑10.2%。

由于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大众集团在今年前三季度,全球销量也同比下滑2.8%,销量总数为652.43万辆。

就连大众汽车高管也表示,大众在中国的处境尤为严峻……

通过这几组销量数据,我们即便不是专业的金融数据分析师,也能判断出大众汽车在新的时代遇到了困局。

但作为汽车行业内的观察者,不能仅仅依靠销量数据去下定义、作判断。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大众的症结所在。

那么,大众的问题,到底源自何处?

“英式困局”困扰大众

英国为什么从世界第一强国逐渐衰落?

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何其复杂,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冷战期间的政策影响,都是其内因。

但如果当我们从科技发展和工业水平的角度出发,就不难分析出英国为何会走向衰落。

日不落帝国时期的英国,因为科技发展领先一步,使其步入辉煌时期;二战之后,英国科技和工业发展进入到停滞阶段,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衰落。

大众也是如此。

这家强大的传统车企,在燃油时代的发展非常迅速。

就拿TSI+DSG黄金动力组合来说,大众在零零年代,就推出了这些技术。

彼时,有哪一家车企的发动机技术、变速箱技术能比得上大众?

但是在进入新能源时代之后,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明显放缓。

举个例子,大众现如今的新能源产品战略,仍然是以MEB平台作为载体。大众品牌ID.系列、奥迪品牌e-tron系列,虽然三电技术可靠高效,但整体的智能化性能均低于国产新能源车。

就拿十几万的主流车型来说,自主品牌早已开始普及高通骁龙8155平台甚至是全新一代的8295平台,而大众的MEB平台仍然没有迭代的动向。

同时,NOA高阶智驾技术也在自主品牌的推动下快速下沉市场。

16万以内的埃安RT和小鹏MONA M03,甚至是十万级别的宝骏云海,都已配备了高阶智驾系统。但是,在大众体系内,即便是高端纯电车型,也难以见到高阶智驾技术。

可见,中国车企已经瞄准向了大众的家用车基本盘,希望用科技平权、高科技配置下放的方式,来抢占速腾、朗逸等传统强者的市场。

“慢”,成为了原罪,也成为了大众ID.系列、奥迪e-tron在中国新能源市场销量受阻的主要原因。

在2024年这一年的时间里,华为乾崑智驾、埃安ADiGO智能座舱、深蓝智驾等新的智能技术层出不穷。深蓝、长安启源、小鹏、埃安、比亚迪等多个自主品牌在不同价位区间、不同定位层次中,完成了多次技术更新迭代。

但大众的技术迭代速度,显然已经无法跟上市场的需求。

“落后就要挨打”,是我们中国人用上百年的时间总结出来的真理,我相信大众也能明白。

事实也的确如此。

面对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大众早就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2024年五月,大众首席财务官发出警告,面对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激烈竞争,大众还有两到三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工作;而在十月份,他将周期表缩短至一年,认为大众还有一年的时间来进行技术、产品等战略层面的调整。

但是,这个时间够用吗?

希望是有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电动势认为,大众作为全球汽车企业龙头,虽然销量有所下降,但它的体系规模和技术实力不可小觑。

为了“Make Volkswagen Great Again”,大众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而这一系列计划的核心,是与中国企业加强合作。

说白了,就是大众也十分认可中国企业在电动化时代、智能化时代所取得的成就。

为了加快自身智电转型的速度,大众正在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从2022年开始,大众先后实现了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在中国的落地,并且与地平线、中科创达、国轩高科等中国企业合作,致力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

同时,大众还与中国的小鹏汽车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共同开发CEA电子电气架构、共同打造全新的电动车型。

其实相比起海外的大部分车企,大众需求智电化转型的态度是相当积极的。

从目前的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主要薄弱点就在于因为平台老旧而导致的智能技术水平不高。

当大众开始与中国企业积极寻求合作之后,能纾解一时之困。

不过,电动势认为大众仍然面临两大风险点。

其一,大众汽车董事会成员托马斯·施迈尔在一次会议上表示,“电动化的窗口正在关闭,我们(大众)如果不加快速度将很难生存下去。”在他看来,大众破局的关键就在于速度,更快地在中国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智电车型,那么大众就能紧跟时代脚步,不至于被淘汰。

但大众中国董事长贝瑞德却表示:“起步快不一定完赛也最快。我们目前更多关注利润而不是市占率,这样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未来的研发和创新。2026年才是我们的发力年。”

可见,大众集团在内部其实是存在一些分歧的。

电动势认为,大众虽然可以通过与中国企业寻求合作的方式,在技术上完成创新。但如果技术转型、产品转型的周期需要两年甚至更久的话,那么电动化的窗口必然会对大众关闭。

因为在中国市场中,很多新能源车企甚至是新势力车企,都大有赶超之势。

特别是小鹏MONA M03、埃安RT等车型,已经快要抢占大众的基本盘。此时,如果大众还认为自己可以等到2026年的话,那么危矣!

因为大众在发展,其他自主车企也在发展,甚至发展的速度更快。

谁也无法确定,当大众在2026年落地智电新产品之后,其产品是否还具有领先意义和市场价值。

其二,大众向中国企业寻求合作,或者说是寻求帮助,其实并非长久之计。

任何一家车企想要可持续性地发展,需要把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大众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更需要确保自己拥有领先市场一代的技术。

但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汲取技术,大众很难在未来拿到“一手技术”。

试问,这样的技术发展模式,真的可以长久吗?

而且在现阶段,由于利润率大幅下滑,大众也开始“降本增效”,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关停闲置工厂、裁撤员工等方式节省开支。毫无疑问,当企业利润下降之后,对技术层面的投入也会削减,并将减缓技术迭代 速度,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并无益处。

综上所述,大众已经到了“断臂求生”、“破釜沉舟”的关键时间节点。

电动势认为,这家全球顶尖的车企,或许应该短暂地忘掉过去的成就与荣耀。把燃油时代的所有辉煌归零,重新起航、再次出发。

或许,这家拥有深厚积淀的企业,在经历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后,会给我们带来新惊喜。

写在最后:

从某种角度来看,大众汽车就像一艘行驶在命运之海上的巨轮。

它有着非常扎实的底座,面临行业的滔天巨浪,虽然会颠簸摇晃,但远没有到倾覆的时刻。此时,大众巨轮上的水手们,不仅要以丰富的经验来驾驶着巨轮冲出阴霾。

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思考、需要创新,来让这艘巨轮更快驶向港口。

或许,现在的大众距离下一轮爆发,差的只是一个决心。未来的大众,将驶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原文标题 : 大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究还是落下了 | 电动势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