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油电激战持续“上量”,本田日产“合体”能否提供新样本?

车市睿见
关注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强度呈现几何倍数增长。这一年,既有比亚迪的规模经济、鸿蒙智行的智能驾驶、小米汽车的后发优势成为众多汽车品牌对标的样本,也有一些品牌没能留在 “牌桌”上。

油电转化进程继续加速。新能源车新车渗透率从2024年1月的32.80%一路增长至7月的51.10%,随后持续保持50%以上的渗透率至11月。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判断是,中国车市在2025年全年销量预计为3200万辆,新能源车仍处于积累规模效益的关键期。这也意味着油电竞争正式进入相互僵持和制衡阶段,燃油车不会以强感知的速度退出历史舞台,但二者的市占率之争将更加激烈。

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也在影响这跨国品牌的布局。车市睿见了解到,部分品牌预计将调低2025年的交付计划,而日产和本田正式开启合并谈判,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举措背后,实则是汽车企业在激烈竞争与诸多挑战面前寻求“抱团取暖”的策略尝试。而此次合并也将是自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PSA于2021年以520亿美元的价格合并创建Stellantis以来,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一次重组。

▍“内外交困”下的选择

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汹涌来袭,特斯拉等新兴企业凭借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优势迅速崛起,给传统汽车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也迫使传统汽车品牌加快转型步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田和日产这两大日本汽车制造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市场层面,本田和日产在中国等主要市场的表现有所下滑。2023 年,本田全球销量为398 万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却下降至123万辆,降幅达到10%;日产在中国的销量下降了24%;2024年前11个月,本田在中国销量为74万辆,同比下降30.7%,日产汽车在中国销量为62万辆,同比下滑10.5%,市场份额被中国本土品牌和其他竞争对手不断蚕食。

日产曾凭借轩逸等车型在中国市场取得过辉煌成绩,但近年来,由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未能及时跟上消费者对智能化、电动化的需求变化,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本田也面临类似挑战。

在产品策略方面,业界认为,日产在一些车型的定位上过于保守,未能准确把握年轻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科技感的需求趋势。而本田则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的布局上相对滞后,错失了市场发展的先机。

双方的财务状况也不容乐观,销量下滑和研发投入的增加,使得两家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合并成为了日产和本田突破困局的一条可能出路。

▍合并之路荆棘满途待跨越

行业内对于日产与本田的合并普遍持谨慎态度。乐观者认为,若能成功整合,将打造出一个在全球汽车市场极具竞争力的巨头。其资源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技术互补带来的创新能力提升,有望重塑日本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地位,与欧美、中国的汽车企业展开更有力的竞争。

谨慎者认为,合并面临的重重困难。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整合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合并后的企业在短期内陷入混乱,影响生产和销售。产品规划与品牌定位的冲突若处理不当,可能削弱双方原有的市场优势。

2024年1-10月本田全球零售销量

针对合并事宜,日产汽车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接受采访时表示,对本田和日产的潜在合并能否成功表示怀疑,并不看好本田和日产之间的合并举措。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认为,不看好日产和本田的合并,本田和日产均需要加大中国本土化研发投入和实现依托中国产业链优势的产品创新,实现赋能日产和本田的全球化发展。他表示,本田和日产均需要技术创新和把自身技术升级,而不是简单的规模化协同降低制造成本。日产和本田如果把核心精力和技术研发放到最具竞争和创新的中国市场,必将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有日本媒体也认为,两家公司总体差异化过大,合并会出现更多问题。日媒举例,以日系品牌的代表丰田汽车为例,虽然旗下也有诸多如大发、日野、SCION等子品牌,但这些品牌以附属子公司的名义进行运作,形成一大带多小的组合。而据预测,以目前的市值计算,如果合并后的新公司的股份为100%,则本田汽车将占总股份的“77%至78%”,日产汽车将占总股份的“15%至16%”,三菱汽车将占“6%至7%”。日产或丧失决策权,成为“被合并”的一方。

日媒表示,本田以技术创新和独立自主决策为主导,工程师文化浓厚,管理模式较为简单直接,而日产受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体系影响,决策过程相对复杂,注重联盟内的协同合作,更注重精细化管理,形成了纵向分割的部门结构。合并后,在管理架构、决策流程和内部沟通等环节都需要进行协调和统一,否则可能导致决策缓慢、执行不力等问题。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在管理理念、决策方式上产生冲突,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决策速度。

2024年1-10月日产全球零售销量

同时,本田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有优势,其i-MMD混动系统表现出色;日产在电动化方面有一定积累,如e-POWER增程系统。但两者的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有较大差异,如何实现技术融合和互补,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在电动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双方需要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而在研发资源分配上,由于合并后势必要重新分配研发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在电动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上进行重点投入,确保在新能源市场具有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研发方向不一致、资源争夺等问题,影响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从提升竞争力角度看,合并后的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市场应变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更加迅速地调配资源,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但由于合并后的架构过于庞大,日媒预估需要至少两年以上的时间进行磨合,而在这段时间,如何维持市场份额和推出有竞争力的新品成为关键。

作为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合作方,雷诺汽车表示将“与日产汽车讨论并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同时雷诺在原则上对本田与日产汽车的合作持开放态度,最终也或将在新公司中占据一定的股权。

2025年,征战中国车市的玩家们,正在不断积蓄力量,寻求突破的可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近日也在公开场合表示,传统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合作正在加深,本田和日产因市场竞争而聚合在一起。本田和日产的“抱团取暖”预示着整个市场正在做出选择。这样的选择是摆在所有品牌面前的挑战,毕竟,行业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中国汽车市场并不需要维持那么多品牌数量。

编辑丨杨 果

排版丨杨 朔图片来源:Honda官网、Nissan官网、摄图网

       原文标题 : 中国市场油电激战持续“上量”,本田日产“合体”能否提供新样本?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