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挥舞双刃剑,特斯拉再渡生死劫?

西游社
关注

特斯拉的“马斯克依赖症”,已成一把双刃剑。

由于近年深度卷入美国政治,公开支持共和党政策,马斯克日益鲜明的“政治化CEO”形象,对特斯拉的全球业务来说,是一把愈发锋利的双刃剑。

特斯拉胜败存亡,核心是“马斯克个人品牌与企业战略的高度绑定”。其政治高调选边的“投机”行为,押对宝虽短期推高股价(如与MAGA结盟后市值暴涨千亿美元),但长期反而可能损害了企业的中立性与稳定性。

中美关系波动的去全球化政治经济背景下,马斯克的某些言论,可能触发中国消费者民族情绪反弹。例如,若其公开批评中国产业政策,或卷入地缘政治争议,特斯拉可能陷入不利舆论的泥潭。

双刃剑锋利的另一面就是,马斯克有更大的个人影响力游说各国政府。特斯拉正全力推动FSD(完全自动驾驶)在华落地,目前已计划2025年推出“驾驶员监管版”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但无监督FSD仍需监管部门批准。若马斯克能通过高层对话加速FSD牌照获取,特斯拉将形成对本土车企的降维打击。

一边是地缘政治与品牌形象的持续崩塌,另一边是技术创新与市场渗透的野心,这就是敢爱敢恨的霸总马斯克,可能给特斯拉带来的冰火两重天。

01

指点江山的代价

奧地利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留下一句经典名言:“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马斯克主动加的“政治杠杆”,极有可能助力其各项事业风头无两,但也可能反噬。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马斯克的政治立场已带来连锁反应风险,直接冲击其全球市场销量,导致特斯拉在德国等欧洲市场剧烈下滑。

马斯克公开支持德国极右翼政党(AfD),并多次发表争议言论(如呼吁总理朔尔茨辞职),导致德国政府、不少企业与民众集体抵制特斯拉。2025年1月,特斯拉德国销量同比暴跌59%,仅为1277辆,创历史新低。德国企业如Badenova、Rossmann等已宣布停购特斯拉,直指其价值观与马斯克言行“不兼容”。

政治站队与商业边界的混淆,或正在侵蚀特斯拉在欧洲的根基。

与此同时,由于马斯克作为创始人的超然地位,其“出格”言论往往不受公司PR约束,导致特斯拉被误会为认同“极右翼”的风险增大。

又比如不久前发生在德国的一个争议事件。1月24日晚间,马斯克在美国大选中的直臂手势,并配以 “特斯拉万岁 ”的短语,被投射到柏林附近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上。据加拿大全球电视网报道,该投影由英国激进组织 “驴子领导”(Led By Donkeys)和德国 “政治之美中心”(Centre for Political Beauty)策划。

柏林工厂外“Heil Tesla”的争议投影事件,虽由外部组织策划,而且德国当局已介入调查,但事件可能引发公众对马斯克政治倾向的负面联想,进一步强化了特斯拉与极右翼的关联,削弱其作为“清洁能源先锋”的品牌价值。当企业领袖成为政治争议焦点,产品本身的技术优势可能被舆论浪潮淹没。

而欧洲多国对马斯克干预政治的批评声浪也在扩大,英国、挪威等国已公开谴责其“破坏民主”,德国甚至考虑从X平台(原Twitter)撤离官方账号。若抵制情绪蔓延至其他地区,特斯拉可能从“全球品牌”退化为“美国本土品牌”,尤其在中国这一最大单一市场,政治敏感性更可能成为隐雷。

马斯克计划通过现有生产线,生产低价车型以降低成本,但德国工厂因政治争议陷入产能闲置。若特斯拉无法平衡地缘风险与产能布局,规模效也恐沦为纸上谈兵。

02

特斯拉在德国一月份销量暴跌

与德国一月份电动汽车新注册量大幅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斯拉车型的销量急剧下降,新车注册量仅为 1277 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59.5%。

根据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KBA)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电动汽车数量增长了 53.5%,达到 34 500 辆。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这一 “非常积极的发展 ”感到高兴;据咨询公司安永(EY)称,这一数字创下了一月份的新纪录。

汽车专家费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ffer)称,马斯克对此也难辞其咎。

图片来源:德国汽车周报

1 月份特斯拉汽车注册量的急剧下降令人震惊。据 EY 统计,特斯拉在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从 14% 降至 4%。

杜登霍夫说:"与竞争对手相比,Model 3 和 Model Y 已经过时。除此之外,还有 “马斯克极具破坏性的行为...没有人愿意与马斯克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但特斯拉和马斯克几乎密不可分。”

图片来源:德国汽车周报

03

在中国,被围攻的鲇鱼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简称乘联分会)2月7日发布的数据,特斯拉中国1月包含出口和国内零售的批发销量同比下滑11.5%至6.3万辆。同期,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批发销量同比增长31%。2025年1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开局并不如预期光鲜。

结合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表现,可窥见其面临的严峻挑战。2024年特斯拉全球销量约179万辆,同比下降1.1%,其中中国全年销量65.9万辆,环比增长8%。这意味着,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虽仍占据头部地位,但增速已明显放缓,且面临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的围剿。

2024年中国市场为特斯拉贡献了全球交付量的50%,上海工厂年产能超91.6万辆,且通过降价策略(如Model Y立减1万元)维持增长。然而,2025年比亚迪等本土品牌在智能化、供应链成本上的优势已超越特斯拉。特斯拉若仅依赖现有平台“缝缝补补”,恐难撼动中国车企的性价比壁垒。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单车成本首次降至3.5万美元以下,但降价策略的副作用已显现——品牌溢价能力削弱,消费者对“频繁调价”的信任度下降。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截图

特斯拉中国市场降价求生,但竞争已非价格战单维战场。2025年1月,焕新版Model Y虽启动交付,但市场反应平淡,部分消费者持币观望更低价位的Model Q及长轴距版Model Y。

04

特斯拉“困境”2025

马斯克将2025年定义为“FSD(完全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并押注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然而,FSD在欧洲和中国的落地面临法规与数据本地化难题(如中国FSD训练视频无法外传美国),技术成熟度也遭质疑。

储能业务虽增速显著(Megapack产能扩张至40GWh),但其营收占比不足10%,短期内难以对冲汽车业务颓势。

特斯拉的“科技故事”需直面商业化兑现压力,否则高估值泡沫可能破裂。

特斯拉2025年的核心筹码是Model Q。据多方消息,这款“半价Model 3”车型将于上半年推出,中国国产化后售价或低至14万元,续航500公里,车身尺寸比比亚迪海豚更紧凑。若属实,Model Q将直接杀入10-15万元主流市场,与比亚迪秦PLUS、广汽Aion Y等短兵相接。

然而,特斯拉至今未官方确认Model Q细节,且其成本控制能力存疑——即便单车成本降至3.5万美元,若Model Q售价仅2万美元(约14万元),毛利率可能跌破10%,远低于行业平均15%的生死线。马斯克的豪赌若失败,特斯拉将陷入“以价换量”的泥潭。

而长轴距Model Y,是一张迟到的“家庭牌”。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针对中国家庭用户,特斯拉计划下半年推出三排长轴距版Model Y,主打六座布局和空间优化。此举旨在填补其在7座SUV市场的空白,对标理想L9、小鹏X9。然而,这一细分市场竞争已白热化,国内车企如理想,早已把“车和家”的概念和消费者既要又要还要的心理,拿捏得妥妥贴贴。且特斯拉在舒适性配置(如座椅通风、豪华内饰)上长期被诟病“简陋”,若仅靠品牌光环,恐难撼动本土品牌深耕多年的用户粘性。

另一车型Cybertruck入华,则可能是噱头大于实际。

图片来源:特斯拉

Cybertruck计划2025年引进中国,但其棱角造型需符合国内法规(如行人碰撞安全标准),且预计售价超50万元,注定是极小众市场。特斯拉试图以此维持高端形象,但对销量贡献杯水车薪。

2025年特斯拉需切割马斯克的个人争议与公司商业决策,通过低价车型快速放量(尤其在中国)、加速FSD本土化落地(如与中国政府合作数据合规)、并剥离储能与机器人业务的独立叙事。若继续依赖“领袖魅力”与宏大愿景,其市场地位或将加速下滑。

05

生死时速:

特斯拉2025年的三大生死关

1. 销量目标:20%-30%增长能否实现?马斯克宣称2025年销量增长目标为20%-30%,即需交付约217万-235万辆。中国作为最大单一市场,需贡献至少40%(约87万-94万辆)。但2024年特斯拉在华销量仅65.9万辆,意味着2025年需增长32%-43%,难度极大。若Model Q未能引爆市场,这一目标将成空中楼阁。

2. 自动驾驶:FSD落地决定估值天花板

特斯拉估值核心逻辑是“软件定义汽车”,但FSD在华进展缓慢。尽管计划2025年6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推出无监督FSD付费服务,但中国监管部门对数据安全及技术可靠性的审查严苛,还没有明确时间表。若FSD无法在2025年内获准,特斯拉将失去对抗小鹏NGP、华为ADS的核心武器。

3. 成本控制:毛利率保卫战

2024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净利润暴跌71%至23亿美元,全年净利润84亿美元(同比降23%)。若Model Q以14万元售价上市,毛利率可能进一步承压。特斯拉宣称将结合下一代平台与现有产线降本,但供应链本土化(如宁德时代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采购)已接近极限,成本压缩空间有限。

结束语

2025年对特斯拉而言,是“不成功便成仁”的转折年。

Model Q与FSD是其两大命门:前者决定能否下沉市场收割份额,后者决定能否维持科技光环。若两者皆未达预期,特斯拉将沦为“普通车企”,估值泡沫破裂;若成功,则可能重塑全球电动车格局。马斯克的政治风险与中国的政策博弈,将成这场豪赌的最大变量。

一句话, 特斯拉要么用Model Q和FSD证明自己仍是颠覆者,要么在价格战和官僚主义中沦为平庸。

要么颠覆,要么坠落。

       原文标题 : 马斯克挥舞双刃剑,特斯拉再渡生死劫?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