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斗破苍穹》里的少年说:因为我不想认命啊。
2月20日,奔驰公布2024年财报,这份答卷,来得比以往慢一些。当然,比奔驰来得更晚的是宝马与奥迪,目前还没有发布2024年财报业绩。
这份答卷,喜忧参半。
喜,是因为奔驰在2024财年实现了稳健的业绩表现,集团息税前利润(EBIT)为136亿欧元,工业业务自由现金流高达92亿欧元。
忧,是因为息税前利润较2023年的197亿欧元下降了30.9%,奔驰也知道这个“不足”,是因为销量减少、净价降低和不利的车型组合。
这是传统豪华品牌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总结下来,两个主因,“转型阵痛+国产车冲击”。在这两个主因的影响之下,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在内的豪华三强,都出现了销量的下滑。
数据显示,奔驰2024年在中国交付71.4万辆新车,同比下降7%。宝马销量为71.45万辆,同比下滑13%。奥迪凭借61.1万辆交付量,勉强维持了国产燃油豪华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中国市场失去的份额,在全球范围内也没能补回来。全球范围内,BBA的销量也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奔驰同比下降3%,宝马下降4%,奥迪下降幅度更为明显。
有“瑕疵”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否在知道问题所在之后,有彻底变革的勇气。在奔驰的这份财报里,写满了决心。
“发起史上最大产品攻势,以战略韧性驾驭变革时代”,是这份决心的写照,也是BBA们必须而为的选择。
中年危机
从去年开始,出现了一个说法,叫BBA的“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两个体现。一方面,传统燃油车型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减弱。另一方面,BBA是因为体系成熟,重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慢。好过的日子,也让转型的步伐犹犹豫豫。
掌舵奔驰多年的蔡澈,在卸任之际曾说,康林松的接任,能够带领奔驰“从一个成功带向另一个成功”。然而,25%的汽车在同一时期被电气化,将会严重打击利润,也是德国汽车工业所担忧的。
曾在电动化上有先发优势的宝马,因为无法判断十年后燃油车和电动车谁更受欢迎。为了保证盈利,放缓了探索的步伐,保守了起来,以至于燃油车和电动车都没有守住。如今,宝马在中国市场面临着转型与保证利润的两难局面。
奥迪,涉足新能源的时间,也不算晚。2009年推出高性能跑车R8 e-tron车型,e-tron这个科技名词,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但是奥迪,一只典型的“早起的鸟儿”,因为决心不够彻底,“没虫吃”,成为转型的阵痛。
一连串的担忧,再加上舍弃不掉功劳簿,伏笔已久且又突如其来的时代洪流,让BBA们不得不面对一场“兵荒马乱”的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之下,最直接的疼痛,便是销量的下滑。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销量的下滑,对集团的整体业绩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没有缓冲。
其实,危机并非是突如其来。早从电动化转型的风吹起之际,就埋下了伏笔,随着燃油车时代的最后一丝荣耀,融入粗旷的时势中,“连中年男人最爱的BBA,也正被县城抛弃”的现实摆在眼前,使得这份危机变得尖锐起来。
如今的车市格局,对于BBA来说,是意料之中,却又始料未及的八个字,“战事正酣,好戏尚远”。前半句,说予特斯拉、问界、理想等,后半句,属于BBA。
“我为什么要买一辆奥迪的电动车呢?”同样的困惑,还围绕着奔驰和宝马。 疑惑之下,经销商关店倒闭、“改弦易张”的情况频有发生。
“特斯拉在中国最牛的时候,可能一个月最多三万辆。我希望我们上来第一年就超越特斯拉,后面还提供了更高版本的车型,一把干掉奔驰、宝马、奥迪。”余承东曾2022年在公开场合,“口出狂言”。
如今,狂言正在变为现实。消费者对豪华的概念,转向了科技。“操控,底盘、发动机”等百余年的技术固城河,被一举撕裂。
挺残酷的。
一时间,BBA感受到的痛感,比前几年加起来都要猛烈很多。十字路口,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再犹豫。左边,是豪华燃油时代的荣耀流失,右边,是电动化的转型逼迫,又该如何选择?
唯有改变。
BBA并非不知晓问题所在。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使得传统豪华品牌在技术的优势逐渐消失。这是问题所在,打破中年危机,找回场子的方式,也只能是以技术压制。
“不想认命啊”
面对层出不穷的围剿,BBA显然不能坐以待毙。局面迫在眉睫,但并不意味着解决的方式是“横冲直撞”的。
BBA的电动化战略,是一个从“从All in到收缩”的过程。这是因为曾高调宣称电动化,但是由于转型步伐相对滞后,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以至于时代未能载得动曾经的那些雄心壮志。
既要维持燃油车的尊严和利润,又要在新能源市场争夺空间和话语权。这个矛盾,时刻充斥着豪华品牌的转型当中。有风险,因为平衡难以拿捏。但是,并不意味着是错误的。
“有利润的燃油车卖不动,卖得好的新能源不挣钱”,这句话,曾像一把刀一样,悬在了每一个参与者的头顶。
所以,想要找平衡的BBA们在一路狂奔的转型中,半推半就地踩下了“刹车”。当然,寻路传统车企的电动化之路,随处可见的“先机”,还有“犹豫”。
奔驰的掌舵人康林松指出,电动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之间的可变成本平价“还需要很多年才能实现”。为此,奔驰决定将继续更新内燃机汽车产品阵容,并决定将自身电动汽车销量占总销量50%占比目标的实现时间,由2025年调整至2030年。
宝马将电动化爆发期押后至2026年。奥迪有些无可奈何,因大众集团软件子公司Cariad的拖累,导致车型延迟上市,以至于转型无法彻底。所以,今年年初,奥迪宣布取消原定于2023年推出的“奇偶数命名体系”。
2023年3月,奥迪宣布启用一套新的命名规则,偶数数字用于电动车型,奇数数字用于燃油车型。奥迪管理层曾表示,新命名方式未能获得客户的“认可”,客户和经销商反馈证实新命名体系引起了认知上的混乱。如今,命名体系的回撤,虽然的理由是“认知混乱”,但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战略转型的改变。
这个转变,本质是对盈利能力的自救。无可厚非,毕竟有钱才能去转型。业内认为,如果BBA继续保守战略,或可维持几年盈利,但结果是“丢掉全球电动化的发球权”。
领导全球车市百余年的老牌车企们,绝不愿意丢掉话语权。所以,要钱,也得要未来。转型的态度,还是要坚决。就像《斗破苍穹》里的少年说:因为我不想认命啊。
于是,不想认命的BBA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全球战略按部就班,中国市场策略激进。又是一种矛盾但合理的存在。因为,奔驰宝马奥迪都无法回避一个严峻的事实,“离不开中国市场”。
离不开,就只能改变。
2025年,恰逢奔驰在中国生产20周年,为了应对行业技术变革与需求分化,奔驰正以“主动进化”姿态发起史上最密集的产品攻势。
2025年,全新CLA将拉开覆盖纯电、插混及高性能领域的车型矩阵序幕,奔驰还将推出基于MMA平台的新款A级紧凑型车型,致力于会推动电动汽车销量的增长。
2026年,长轴距GLE SUV 新车型将投产。2027年陆续推出全新纯电GLC、C级及换代S级等战略车型。主动求变的姿态,将会为奔驰在下一个周期中延续引领地位注入确定性。
奥迪与上汽合作推出科技感属性的新品牌AUDI,技术上将全面融入中国本土供应链。奥迪希望让进入更年轻的市场,原有的奥迪品牌稳住成熟的豪华车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基于奥迪PPC平台打造,首搭华为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燃油车的上汽奥迪A5L,正式登陆工信部第392批新车申报目录,意味着产品已经定型,可进入量产阶段。
从产品层面来看,奔驰和奥迪都将进入产品大年,也都将先于宝马进入中国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新一轮竞争。宝马的“新世代”车型将于2025年全球投产,中国首款新世代车型计划在2026年于沈阳投产。
这意味着,宝马在中国市场“全面革新”的电动化车型,还需要再等一年。这一年,如何平衡“攻与守”的难题,是一个考验。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面临中年危机,BBA拒不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