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知识产权纠纷正成为阻挠中国车企出海的一座大山。从德国市场 Avanci 专利池成员对中国车企的诉讼,到欧美市场日益增多的专利围堵,中国车企可能正经历着全球化竞争中最严峻的挑战。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专利诉讼同比增长约40%。说穿了,就是随着中国汽车在欧洲销量的攀升,当地利益相关方正将专利作为重要的商业博弈工具——当中国车企冲击既有市场格局时,海外既得利益者利用专利诉讼等手段进行围堵。像 Avanci 专利池,其成员在欧美市场通过频繁诉讼强化许可主张,而中国车企呢,因为尚未广泛加入该体系而面临着极高的法律风险。
这背后的一个事实是,中国车企的海外专利布局与国际化竞争需求存在差距。从数量上看,头部车企的海外专利总量仅为丰田的 1/5,在欧美核心市场的防御性专利储备严重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威慑。从结构上看,专利多集中于电池技术、车身结构等传统优势领域,而在车联网、人机交互等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领域专利储备薄弱,可能导致未来竞争力的 “断层”。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专利运营能力的滞后。多数车企尚未建立成熟的全球专利许可与运营体系,对国际规则、诉讼策略和谈判机制缺乏经验,甚至在风险排查中仅关注友商,忽视专利运营机构的潜在威胁。被动的布局策略使车企在纠纷中陷入被动。
怎么办?
智氪书社认为,面对复杂的国际专利环境,中国车企需要从战略高度重构知识产权布局。
首先,建立系统化的风险预警机制,针对标准必要专利(SEP)诉讼的跨国特性,实时监控专利诉讼动态,提前识别潜在风险点。
其次,提升许可谈判能力,在 SEP 许可费用争议中,通过法律与商务的协同,争取合理的成本空间,避免因高额许可费压缩利润。
再者,制定 “事前预防 — 事中应对 — 事后优化” 的全链条应急预案,确保诉讼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降低销售禁令等极端后果的影响。
在具体策略上,企业应结合目标市场的法律体系和在先判例,对海外市场进行分级管理,聚焦重点市场的专利布局。通过 “专利 — 功能 — 产品” 的对应分析,明确核心技术的保护范围,综合运用申请、许可、转让等手段构建知识产权壁垒。
同时,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弥补自身能力短板,培养兼具技术、法律和国际商务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逐步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专利运营体系。
知识产权困局,既是中国车企出海的 “拦截者”,也是迈向全球化必须跨越的 “成人礼”。专利制度的本质是商业竞争的规则,而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
当风险预警、能力建设与战略规划形成合力,中国车企才能在国际市场的博弈中化挑战为机遇,真正实现从 “产品出海” 到 “品牌出海”“规则出海” 的跨越。这一过程或许漫长,但唯有直面挑战,方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
原文标题 : 知识产权困局,车企出海的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