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生死启示录

商业秀
关注

新能源汽车已经到了最“卷”的时刻。

/

文|郑久宇   编|杨肖若

出品商业秀

极氪科技在私有化后的关键节点,于5月15日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这也是极氪私有化、回归吉利后的首份财报。

数据显示,从营收层面看,2025年一季度总营收达到220.19亿元,同比增长1.1%,环比下降37.8%;在毛利率方面,综合毛利率达到19.1%,创历史新高;交付量上,极氪、领克在一季度总交付 114,011 台,这一交付成绩带动整车营收达到190.96亿元,同比增长16.1%。

如果仅从业绩层面看起来,极氪在朝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但如果回归到背后的战略逻辑,外界似乎还停留在对“吉利汽车和极氪的快速合并,回归一个吉利”的疑虑层面。

本月7日,吉利汽车突然宣布将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私有化极氪品牌,计划收购剩余 34.3% 的股份以实现完全合并。彼时,这一消息震动了汽车圈,一场涉及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操作,事前竟未透出半点风声,保密程度极高,又是如此之迅速。

要知道,极氪于2024年6月登陆美股,距今尚未满一年。从上市到私有化,极氪在美股市场仅仅走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如此短暂的上市周期,在新能源汽车企业中实属罕见。

2024年6月,极氪以 “史上最快IPO造车新势力” 的光环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一度高开,资本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吉利集团也将其视为新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然而,现实却急转直下。在时隔不到一年后的2025年5月7日,吉利汽车突然宣布将以每股 25.66 美元的价格私有化极氪,计划收购剩余34.3%的股份实现完全合并,这瞬间在汽车圈和资本市场引发强烈震动。

在资本市场表现上,极氪股价的表现堪称 “高开低走” 的典型。截至 2025 年5月 19日,其股价已跌至29.34 美元,相较于发行价下跌幅度超过50%。数据显示,2024年极氪净亏损达到8.93亿美元,资产负债率更是攀升至131%,而母公司吉利汽车同期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9.17%。

为何急于将极氪私有化?私有化后的新故事于极氪、吉利而言,究竟还有多少想象空间?值得玩味的是,在新能源车行业竞争如此火热的当下,极氪的退市和私有化案例,对行业而言似乎又有着很多重要的隐喻价值。

-Business Show-01

毋庸置疑,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增速放缓。

今年4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1.9万辆和25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2.9%和11.2%,同比分别增长8.9%和9.8%。

放眼全球,特斯拉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持续在全球市场发起价格战,多次下调车型售价,以价换量抢占市场份额;小鹏汽车则通过不断加大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智驾功能,吸引消费者关注;小米、华为等跨界巨头携资本与技术强势入局,凭借其在智能生态和软件开发方面的优势,迅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

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极氪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曾经,作为极氪销量主力的极氪 001,月销曾达到1.4万辆,成为30万级纯电爆款,如今销量数据呈现断崖式下跌。数据显示,单月销量从 2023 年的超 1 万辆,暴跌至 2025 年 4月的 2174 辆。

这背后和极氪的产品更新策略有很大的关系。2025款极氪001及 2025 款极氪007上市节奏和产品变动,引发了一些老用户不满,一些老用户认为“新车在配置、性能等方面显著升级,自身权益受损”,就在新车发布当晚,极氪官方直播间就被老车主的不满刷屏,各种吐槽和质问霸满屏幕,官方不得不关闭观众评论功能。

甚至有部分激动的车主直接前往极氪总部进行抗议。网上流出的现场照片显示,车主们拉起 “极氪汽车,消费欺诈,辜负车主信任”“一年磨三剑” 等横幅,表达对极氪产品策略和对待老用户方式的强烈不满。

这一维权事件不仅影响了老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还对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负面影响。车质网数据显示,2025年3月,极氪001在25万元以上纯电车型中投诉量位居前列。其中,动力电池故障、动力受限、智驾功能未兑现等问题成为投诉焦点。频发的质量问题引发了车主们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对车辆质量和安全性存在疑虑,无疑会降低消费者购买极氪 001 的意愿,从而导致销量下滑 。

当然,这和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也不无关系。在极氪 001 刚上市时,定价 25 万+的豪华猎装轿跑市场近乎空白,它凭借独特定位收获了大量用户。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众多竞品相继入市。

例如小米SU7,凭借小米品牌在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出色的性能以及较高的性价比,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分流了极氪 001 潜在客户群体;小鹏 P7i 以其低于 20 万元的定价,凭借高性价比优势,抢占了部分原本属于极氪 001 的市场份额;智己 L6、星纪元 ES 等车型也纷纷加入竞争,使得该细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极氪 001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销量也受到冲击。

另外,在定价策略和技术路线等关键决策上,上市公司的“身份”似乎也成为了极氪的“桎梏”。每次产品调价,极氪都需要综合考虑股东利益、资本市场对产品毛利率的要求以及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等多重因素。这种复杂的决策过程,往往容易导致公司管理层在市场价格战中反应迟缓,错失市场机会。

那么,合并或是整合,似是战略的必经之路。

-Business Show-02

2024年 9 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公布《台州宣言》,称吉利要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聚焦和战略整合,全面梳理吉利各业务板块,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到2025年2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极氪完成对领克51%股权的闪电交割,这一举措看似是吉利集团整合资源、优化品牌布局的重要一步,但实际上却暴露出此前极氪与领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极氪与领克在产品定位和价格区间上存在明显重叠,极氪001和领克Z10两款车型在25-35万元价格段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这种内部竞争不仅导致资源分散,更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从2024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极氪与领克合计销量虽然占吉利集团的 30%,但纯电与混动车型毛利率差距却拉大至8个百分点。领克 Z10 上市首月,就分流了极氪007高达12% 的订单,双品牌经销商渠道重叠度更是超过 40%。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无奈地表示,“当两个儿子抢同一块蛋糕时,父亲必须重新分餐盘。” 这种内部竞争使得极氪在资源获取和市场拓展上受到极大限制。

在研发方面,双品牌此前各自组建了 2000 人以上的智驾团队,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重复开发 L3 级自动驾驶系统。然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双方的研发成果未能实现共享和互补,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在供应链管理上,为争夺宁德时代的电池配额,极氪曾不惜以溢价 5% 的价格锁定产能,这一行为直接导致领克混动车型的交付延迟,影响了消费者对领克品牌的信任。

有业内人士告诉「商业秀」,尽管在股权交割后,通过整合双品牌的采购渠道,BOM 成本实现了5%-8%的下降,但此前的混乱局面已经对极氪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阻碍。可以看到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分散和内耗,使得极氪无法集中精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整体运营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尽管5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及执行董事李东辉表示,吉利汽车与极氪实现完全合并后,目前内部测算每年将节约研发费用数十亿元以上,在联合采购方面通过去年的一些初步尝试,在原本预算基础上额外的节约几十亿的采购金额。

这似乎是极氪的一场“诺曼底登陆”式的自我营救,也是吉利的一场关于资本和产品的市场豪赌。

极氪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事件,涉及资本市场、市场竞争、企业内部整合以及产品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每一个问题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仅从资本和风险对冲层面,私有化极氪,不仅关乎单一企业的资本运作,更揭示了中国车企在全球化竞争中的资源整合逻辑与风险对冲策略。

但极氪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再次突出重围,除了优化资本运作,还需要从提升产品竞争力、强化内部整合以及改善用户体验等“真问题”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否则,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很可能被市场逐渐边缘化,甚至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毕竟,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到了最“卷”的时候。「完」

       原文标题 : 极氪生死启示录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