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瑶编辑 | 李国政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当地时间5月3日,美国一年一度的投资界“春晚”——“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Corporation)2025年年度股东大会,在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举办。
在长达4个半小时的问答环节中,94岁的巴菲特携手其接班人格雷格·阿贝尔(Greg Abel)和保险业务主管阿吉特·贾恩(Ajit Jain),一起回答了投资者关心的接班人、AI投资、日本投资、现金储备以及如何塑造投资理念等问题。
在问答环节尾声,巴菲特宣布向董事会推荐阿贝尔接任CEO,标志着这家市值超1.11万亿美元的金融帝国开启权力交接进程。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谈及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时,巴菲特与贾恩将讨论焦点引向自动驾驶对保险行业的颠覆性影响。
贾恩直言:“一旦自动驾驶汽车成为现实,汽车保险将发生巨大变化。保险公司都在为这一转变做好准备,我们将从为操作员错误提供保险,转向为产品错误提供保护。”
巴菲特则从风险定价维度补充道:“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自动驾驶引发的产品责任、意外事故,确实还有很多条款需要厘清。一旦发生事故,由于技术升级,维修成本会显著增加。”
为佐证这一观点,他举例称,1950年自己初到Geico时,年均保费约40美元,而如今年均2000美元已较为普遍。
作为价值投资的标杆人物,巴菲特团队此次对自动驾驶保险赛道的关注,被市场解读为其投资逻辑的延续与进化。
回溯其投资生涯,从1988年重仓可口可乐(当前持仓回报超1300%)、2016年入股苹果(累计浮盈超1200亿美元),到2008年以8港元/股抄底比亚迪(14年持仓回报超33倍),巴菲特始终擅长在产业变革前夜精准卡位。
以投资比亚迪为例,这一决策背后,是巴菲特对“中国版特斯拉”的精准判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伯克希尔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2.25亿股H股,彼时其市盈率仅10.2倍、市净率1.53倍。在随后的14年里,巴菲特顶住短期波动压力,直至2022年才启动首次减持(均价277.1港元),单笔交易即斩获超33倍收益。
随着阿贝尔接班计划浮出水面,市场对伯克希尔战略转向的猜测持续升温。此次股东大会释放的智驾保险信号,被多家投行视为其第二增长曲线布局的关键落子。
智驾险爆发前夜?
巴菲特团队关于自动驾驶重塑保险业的论断,正与麦肯锡最新预测形成共振——其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保险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7%。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兴起,高阶自动驾驶辅助正迈向规模化应用。据乘联会和科瑞咨询的数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67.8%,高于传统燃油乘用车的52.8%。
相关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L2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将达90%。在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快速扩张的趋势下,为适应各种新增需求,车险行业正迎来深刻变革。
▲图片来源:车百智库
中国车企已率先将这一产业蓝图转化为市场实践,小鹏、鸿蒙智行、小米、广汽埃安等车企相继推出定制化的智驾险产品,推动智能出行产业进入“技术+保险”双轮驱动时代。
今年4月28日,小鹏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表示,小鹏智能辅助驾驶服务上线,为使用小鹏AI智能辅助驾驶的车主提供“智驾险”保障。
“本次小鹏智驾险合作涵盖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华保险、阳光保险等5家保司,购买费用为239元/年,小鹏全车系、新老车主均可购买。”小鹏汽车相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小鹏智驾险的亮点有三:保费低,6角/天;保额高,单次事故最高赔100万;保障全,覆盖全车系、全行车场景,赔付不限次,NGP退出5秒内仍可获赔。
消息一出,友商集体傻眼。有新势力车企高管在朋友圈发“吐血”表情包,直言“这还怎么玩”。
“本服务针对小鹏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服务权益,不取代交强险和机动车商业险,在小鹏汽车官方合作渠道购买车险的新保及续保客户才可购买。”小鹏汽车相关人士表示。
小鹏推出的智驾险,不仅为用户解决了智能驾驶使用的后顾之忧,以“低价高保”的独特优势,让智驾险这一新兴保险品类再次成为行业热议焦点。
提前布局的,还有小米汽车和鸿蒙智行等。
今年3月初,小米汽车表示,为了保障用户无忧使用智驾功能,将联合行业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计划为用户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
同月,广汽集团宣布旗下众诚保险推出智驾险,最高保障达300万元,保障范围涵盖昊铂、传祺、埃安品牌,覆盖智能泊车辅助(APA)、遥控泊车辅助(RPA)、代客泊车辅助(AVP) 、车道巡航辅助(LCC)、智驾领航辅助(NDA)等场景。
2024年11月,鸿蒙智行推出限时智驾无忧服务。官方信息显示,活动期间下定鸿蒙智行旗下车型,智驾保障权益包含智能泊车辅助(APA)、代客泊车辅助(AVP)、遥控泊车辅助(RPA)、车道巡航辅助(LCC)、智驾领航辅助(NCA)场景。
其中,问界M5、M7和智界R7、S7保障权益上限为300万元,问界M9、享界S9保障权益上限为5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7家车企推出智驾险等服务,宣称价值数千元,最高赔付可达数百万元。也有部分车企选择与保险公司合作,但多数未公开合作方信息,其保障形式或更接近延保服务。
争抢千亿级市场
尽管市场热情高涨,但智驾保险正陷入用户需求割裂、责任认定混沌、产品创新滞后的三重困境。如果政策端、车企端与保险端能协同破局,或将重塑千亿级汽车后市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智驾险的争议呈现鲜明分化:
有车主吐槽:“买智驾功能花3万,买保险再掏2000,这和手机厂商卖碎屏险有什么区别?车企把技术验证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吃相难看。”
但也有车主持不同看法:“这是贴心的保障,车企敢推出,说明对技术有底气,我们用起来更安心。”
这种割裂,本质上是用户对技术成熟度的认知差异。J.D. Power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显示,L2+级智驾功能选装率与用户年龄呈负相关(30岁以下用户选装率达67%,40岁以上仅38%),反映年轻群体对技术风险有更高容忍度。
▲图片来源:车百智库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智驾事故责任认定。
其一,事故归因难。2024年美国NHTSA数据显示,L2级智驾系统引发的交通事故中,37%存在“人机权责切换瞬间”的取证争议。
其二,责任主体模糊。2025年4月,北京亦庄自动驾驶测试区发生追尾事故,因无法判定事故发生时是系统接管还是人工干预,导致赔偿纠纷无法结案。
其三,数据主权争议。某合资品牌曾因拒绝向保险公司开放EDR(事件数据记录器)数据,导致理赔金额争议达120万元。
转机正在显现。目前,我国加速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保险法律框架,在政策端,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试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保险要求。
如2023年11月四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试点使用主体应当按规定为车辆购买保险。
2024年12月通过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中规定,开展测试、试点的车辆应购买交强险、商业险等,并鼓励险企自主或与车企等合作,开发适合自动驾驶汽车特点的保险产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提交建议,直指责任划分与产品适配两大核心:建议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L3级系统故障由车企担责、L4级引入“车路协同”分摊机制;同时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定制产品,比如按智驾里程调整保费的“NOA专属险”。
产业变革已拉开帷幕。
一方面,保险公司正从风险承接者向技术赋能者转型。
比如,平安产险已建立“智驾风险数据库”,包含:1.2亿公里驾驶数据:涵盖急刹车、车道偏离等300+风险指标;2000万起事故案例:通过NLP技术提取系统误判、传感器遮挡等关键归因;实时风控模型:将事故预测准确率从62%提升至89%等。
另一方面,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或成立专属保险公司,形成“造车-售险-理赔”闭环生态。
2024年,特斯拉保险业务实现营收12亿美元,毛利率高达38%,较整车业务高出15个百分点;比亚迪推出“保险-维保-二手车”联动模式,购买智驾险的用户可享受电池终身质保,二手车保值率同步提升5%。
正如巴菲特所言:“当产业变革来临时,最先闻到血腥味的往往是跨界者。”在这场由车企发起的保险革命中,技术实力、数据资产与合规能力等三重比拼,将决定谁能最终分食千亿级市场蛋糕。
原文标题 : 股神巴菲特发声,千亿智驾保险市场开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