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设计”,再到“由中国定义”,这场车展所映照出的,不仅是外资、合资企业的方向选择,更是全球产业逻辑正在中国这块试验田中更新、生长与辐射的过程。
2025年上海车展平稳落幕。而喧嚣之外,对于外资、合资展商在本次展示中的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大动作,一些声音将这种现象解读为“反扑”或“反击”,仿佛是将其叙事为在中国市场激烈竞争压力下的一次强势回潮。
但在这个全球高度融合的时代,在这条深度耦合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之下,或许,更应将这一轮动作视作一种战略调整后的主动出击——在波动与不确定中重拾节奏,到了鼓足干劲的时候了。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系列原本计划在2026年或2027年落地的重点产品,在此次车展集中亮相。这种对于原定时间轴的压缩,所体现出的节奏之快、阵容之强,清晰昭示了外资车企对中国市场态度的深刻转变:从“观察”走向“投入”,从“适配”迈向“主导”。
正如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所言:“要是两年前你问我,集团到2025年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绝对想不到能在这届上海车展上展示出这么多成果。”他坦言,中国速度令人惊叹,集团能够在两年半内落实“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并形成可落地成果,归功于对本地团队的充分授权与信任。他还补充道,“我们热爱竞争。就像体育赛事那样,优秀的对手让我们变得更优秀。我们现在比两年前更有竞争力了,市场的赢家由消费者决定,只要我们做好准备,就无需畏惧。”
当然,这一种“自信”并不只属于大众。在车展期间,《汽车纵横》记者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进行了访谈。她在访谈中指出,德系车企在中国的本土化路径正发生转变:他们不再仅仅追求制造或销售,而是在智能化、大尺寸、数字体验等方面真正面向中国消费者,以更加充分的本地化战略积极应变。这不只是“在中国制造”,更是“在中国创新”。
从产品节奏到战略重构,从语境表达到技术协同,外资、合资车企正在以上海车展为坐标原点,释放出“从焦虑走向奋进”的系统信号。这不仅是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次集体交卷。车展,成为一道证明题。
在信心之外,证明底气,并证明“奋进”的姿态。
“深耕中国”的战略宣言
还是从大众说起。2025年上海车展成为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场。借助全新CMP平台与CEA架构,大众集团带来了三款极具代表性的概念车——ID. AURA、ID. ERA与ID. EVO,分别由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大众安徽三家合资企业呈现。这些车型覆盖从紧凑型轿车到全尺寸SUV等多个细分领域,并计划自2026年起陆续推向市场。大众表示,未来三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超过30款新车型,其中大部分为新能源车型。CEA架构作为“智能大脑”负责数字核心,而CMP平台则打造更为亲民、灵活的产品形态,二者组合不仅带来了40%的成本优化,也显著缩减了上市周期。
如此重磅举动,背后支撑是大众在研发体系上的深度重构。依托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大众正将本地研发能力系统化整合,打造从研发、测试到产业生态协同的全链条能力,实现与中国市场的高频共振。
奥迪方面,其联合中国一汽与上汽集团,携19款车型组成“豪华阵容”,既包括传统强项燃油车型如奥迪A5L、Q5L,也不乏电动化产品如奥迪A6L e-tron和E5 Sportback等。奥迪中国总裁罗英瀚表示,与中国两大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双品牌战略,奥迪正致力于通过本地化定制功能、数字化体验升级与产品阵容扩充,更实现了渠道与用户群体的深度协同。“1+1>2”的组合,正在成为奥迪应对中国高端车市场结构变化的关键解法。
BMW新世代智舱在中国首次亮相
宝马则将人工智能合作与电动化成果作为本次参展的重心。此次展台上,BMW新世代智舱在中国首次亮相。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中国在AI技术上的领先推动力,为宝马在智能座舱、驾驶辅助系统等关键领域的全球战略注入源头活水。“人工智能的关键进展正由中国科技企业推动,我们正在将其深度整合至在华车型中,并以此推动宝马的全球发展。”他说。
与此同时,梅赛德斯-奔驰也借此时点呈现其“在中国,为全球”的新阶段部署。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强调,奔驰正通过与中国本土大模型企业的合作,将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从云端架构到底层能力深度嵌入产品体系。这种本地AI技术的全球级转化能力,使中国不仅是奔驰销量的重要市场,更成为其智能化革新的创新策源地。
“中国优先”不止于口号
如果说车展上一款款新车产品是面向市场的答案,那么车企对于本地化的理解与执行,则更像是这份答卷的结构性支撑。大众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市场的竞争就像一场马拉松,大众之所以能稳定前行,是因为它深植本土、从不“单打独斗”。从与中国一汽、上汽集团的合资布局,到30多家本地工厂、超8万员工、95%以上的本土化零部件供应体系,大众已真正成为“中国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大众可以算得上是半个中国企业了。我们既为对中国汽车工业带来的贡献深感自豪,也坚持由中国团队主导业务运营、服务中国消费者的模式。”贝瑞德如是说。
在此次车展上亮相的大众新车型,全部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与开发,不仅在外观风格上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偏好,还整合了本地数字化平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I座舱等功能。贝瑞德表示,这种“德国标准+中国节奏”的独特组合,将成为大众未来在中国赢得市场的根基所在。
丰田在本届车展上也动作频频。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表示,丰田正通过RCE(中国首席工程师)制度,将产品研发主导权交予本地团队,以更适配中国用户的智能化与电动化需求,实现从理念到机制的本地化。同时,车展前夕,丰田还宣布在上海设立雷克萨斯新能源整车工厂,并在智能驾驶、氢能、动力电池回收等领域推进全链条合作。全球战略资源的再分配,正以中国为核心重构路径。
本田和日产方面亦释放出强烈的技术本地化信号。车展期间,本田宣布将与Momenta共同推进基于大模型的辅助驾驶方案,并承诺未来在华新车将标配该系统。首款搭载车型P7已集成博世、松下、宁德时代、科大讯飞等多个中外合作方的核心技术,形成一个以本地协同为特色的技术联盟网络。日产则以“N7”和Frontier Pro PHEV两款全球化车型为例,展示其“从中国出发”的产品战略。这两款车型全部由中国本地团队开发设计,并通过东风日产网络在中国首发,随后推向全球市场。其中N7面向中国家庭用户,Frontier Pro则以插混皮卡为定位,打破传统用车场景,扩展新能源车的多样可能。
在美系阵营中,上汽通用的别克与凯迪拉克品牌亦展现出对中国市场的全力投入。别克发布“逍遥”超级融合架构,作为专为中国打造的全域新能源平台,具备高度可扩展性与架构融合能力。同时推出的“至境”高端新能源子品牌,则意图重塑品牌在智能电动时代的形象。凯迪拉克方面,则以LYRIQ-V与LOVE家族为支点,布局高性能电动车产品阵列,塑造美系豪华的“电动面孔”。
零部件巨头台前亮剑
整车厂在加快变革的同时,跨国零部件巨头也悄然完成了从“幕后”走向“前台”的角色切换。2025年上海车展上,智能化、电动化两大主题所催生的技术革命,让这些原本隐于产业链深处的技术型企业成为焦点。
博世在此次车展上重点展示了面向中国市场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已与五家中国主机厂展开合作,多个项目将于年内量产落地。董事会成员马库斯•海恩表示:“中国的智能驾驶发展速度在全球首屈一指,我们要用软件与系统解决方案,与中国市场一同成长。”
另一技术型巨头采埃孚也明确提出“在中国,为全球”的双轨战略。公司宣布,中国团队自主开发的行星齿轮同轴减速器已正式量产,后续将在杭州、沈阳等地分别投产800V电机和电驱动系统,并同步出口全球高端车型平台。
安波福继续其“本地全栈化”推进节奏。此次车展上,其展示的风河操作系统、虚拟化平台、高度国产化的辅助驾驶方案均由中国本地团队主导研发,并将在常熟和武汉两座新工厂实现产业化,打造面向新能源汽车的本地智能系统生态。
在节能与热管理领域,电装由中国研发中心主导推出新一代热管理模块,并结合“电池护照”等数字化方案,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追踪与资源循环再利用,推进可持续出行目标。
同时,天纳克将其99%业务决策权下沉中国,确保本地市场反应更灵敏;丰田纺织联合联想、中科创达等本地科技公司共研智能座舱模型;佛瑞亚则携由中国团队主导的9款全球首发产品登场。无论是产品定义还是研发节奏,跨国零部件企业正逐步完成从“适配中国”到“由中国定义”的转型跃迁。
丰田纺织MX OASIS 2030移动出行空间智能座舱
这一轮系统性的结构重构,不仅让零部件企业从“配套角色”转向“技术驱动者”,也让中国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共识形成地和标准生成地。
中国市场的世界意义
作为一次“集体交卷”,2025年上海车展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一场展览的范畴。它不仅为一系列新产品、新平台、新架构提供了集中亮相的契机,更让外资、合资企业集体完成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姿态调整。
尤其在全球汽车产业深处重构的大背景下,这场车展的背后,实则隐含着多重结构性变量的碰撞与协调:国际地缘的不确定性、技术范式的快速转移、消费需求的加速进化,以及本地市场政策预期与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所有这些都让“是否继续深耕中国”不再只是企业的选项,而是企业能否进入下一阶段竞争门槛的根本命题。
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外资企业没有选择“犹疑”,而是通过产品加速、组织重构、合作加深、资源加码,系统回应了“与中国共谋未来”的命题。从单向适配转为协同定义,从服务终端市场转向塑造前沿范式,在车展这一聚光灯下,外资车企与供应链企业展现出新的“中国角色感”。
中国拥有广阔市场、完善产业链、稳定政策预期与良好安全环境,依然是全球外资企业投资兴业的重要沃土。
窥斑见豹,2025年上海车展的故事,是中国坚持高水平开放的缩影,也是全球企业在新兴大国寻找战略锚点的投影。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是中国推动全球技术共建、生态协同、价值共创的产业理念持续走深的过程。
“世界汽车看中国”并非一句简单口号。如今的中国,已不仅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更是新技术首发地、商业模式试验场、产业政策创新平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世界领先,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的率先应用,使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链的关键起点。从动力系统到操作系统,从硬件平台到软件生态,中国正参与并重构未来汽车产业的路径规划和价值评判标准。
对于跨国车企而言,中国不仅是一个市场,更是一次重新理解全球化与在地化关系的战略练习场。从“在中国制造”到“为中国设计”,再到“由中国定义”,这场车展所映照出的,不仅是外资企业的方向选择,更是全球产业逻辑正在中国这块试验田中更新、生长与辐射的过程。
当然,真正的竞争,更不止于展台上的光鲜亮相。它将在今后数年里持续展开:谁能更快理解中国、谁能更深融入生态、谁能更有效服务全球,谁就能在这场下一代产业博弈中占据高地。
车展落幕,竞赛启程。未来已来,答案未远。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2025上海车展,外资/合资车企倾心书写“中国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