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不是手段,而是一种结果。
没有想到,哪怕是2025年的年中,“价格战”还能成为各大头条中的关键词。
从2023年开始,关于价格战的讨论似乎就没停止过,以至于外界一度把大范围的降价优惠以及终端折扣当成了常态。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价格战又双叒来了。就像是凡尔登战役从年初打到年底,当所有人还准备过圣诞节时,炮声又响了。
硝烟再起
这一次“拔得头筹”的还是比亚迪,上周五,在没有任何预告的情况下,比亚迪突然放出大招,启动“6·18”限时促销活动,真的把车当家电卖。
海洋网和王朝网一共22款车型开启“限时一口价”和“限时补贴价”。其中,海洋网叠加国家置换补贴和比亚迪置换补贴后,售价最低的车型为海鸥(活力版),只需5.58万元;王朝网在不含国补的情况下,售价最低的车型为秦PLUS DM-i智驾版,只需6.38万元。
率先跟进的零跑汽车于5月25日也掀起了新一轮的降价,并发布端午节海报“端午节,不端着了”,借此推出一口价政策,零跑C16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1.18万元;零跑C11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0.38万元。
吉利汽车5月26日下午宣布,旗下多款车型降价,特别是爆款车型吉利星愿也加入了价格战,限时起步价直接降到了5.98万元,还有银河L6、星舰7、E5等车型也给出了6.98万、7.98万、8.98万的限时起步价,价格贴着比亚迪开打。
与此同时,上汽通用也在这一天借别克昂科威和别克君越整车下线之际,推出“一口价”政策,昂科威“一口价”16.99万元起,君越“一口价”15.99万元起。此外,上汽通用旗下另一款新上市的2025款凯迪拉克XT4,全款“一口价”也降至15.99万元起。
更早之前,一汽红旗在5月20日宣布2025款红旗H9限时“一口价”为23.58万元起,全系降价达9.4万元,降价幅度之大令人咋舌。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新车于5月7日才刚刚上市,公布的官方指导价起售32.98万元。然而,仅半个月后,一汽红旗便宣布推出限时一口价政策,起售价降至23.58万元,虽然截止日期为5月31日,但力度之大也前所未见。
日系合资品牌同样加入了“一口价”的战局,丰田威兰达全系一口价12.98万元起,锋兰达全系一口价8.98万元起。东风日产轩逸经典一口价6.98万起、逍客荣誉一口价9.98万起。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3天时间就有超过30款车型降价或者推出其他购车优惠。
虽然各家的优惠基本都是以限时补贴为名,大多时限也在一个月左右。但不排除,每个月都会有类似的优惠活动举办。
回想两年前,在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带着国内主要16家车企高层,联合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
简单翻译就是要不打价格战的意思,但在生存面前,承诺不值一提。
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基本都发生在第一季度,2025年的情况不同,第一季度并没有太大动静,大概率跟汽车消费补贴有关。
这一波的价格战如此突然还是有其内在因素在。
下个月中下旬,各大上市车企就要发布第二季度报,以促销提振销量“粉饰”财报基本上是惯用伎俩。
另一方面,新国标于2025年3月28日发布,与旧版相比,它进行了多处重大升级。热扩散测试标准从 “起火爆炸前5分钟预警”,升级为“电池需确保不起火、不爆炸且烟气无害”;新增底部撞击测试项目,要求电池在遭受底部撞击后无泄漏、无外壳破裂且满足绝缘要求。
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而大多数车企也将在下半年推出满足新国标的全新或者改款车型,老款车型再不甩就彻底没人要,到明年连上牌都上不了。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经销商已经快要扛不住了。
经销商手捧雷
根据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4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9.8%,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环比上升5.2个百分点。
乘联会给出的数据则更加触目惊心,截至2025年4月末,全国乘用车行业库存为350万辆,较上月增加15万辆,同比增加12万辆,体现2025年行业库存持续拉升的特征。
随着5-7月的销售逐步转入季节性淡季,未来三个月的销量将逐步下行。因此,根据2025年4月底的库存与未来销量综合预估,现有库存支撑未来销售天数为57天,相较2023年和2024年同期,今年4月末的总体库存压力稍有增大,各项指标都达到近年来的峰值。
5月22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在2025中国汽车经销商大会上表示,“当前汽车市场产品结构快速切换,以燃油车布局的经销商渠道普遍存在网点过多、过密,盈利能力不足和厂商关系紧张等问题,行业淘汰洗牌势在必行。”
就在半个月前,杭州运通合晟经销商爆雷,涉及三家豪华品牌,包括宝马、奥迪、路虎3个4s店,初步统计有2000多名车主受到影响,爆雷当天晚上到现场维权的车主就有200多名。
在此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运通集团旗下多地4s店都提车困难有奥迪,捷豹路虎等多个品牌,有的门店停业已经超半年很多车子都被4s店给抵押了,导致车主付了钱提不到车。
有车主表示,“车子合格证被经销商拿到银行抵押贷款了,而门店资金困难,无法及时赎回合格证,导致无法交车。”
即使有些车辆就在4S店内停放着,但由于没有合格证,即便拖走也上不了牌,无法交付给车主。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就因价格战损失1380亿元,经销商日均倒闭10家。如此看来,今年情况更甚。
摩根大通的数据显示,2025年4月,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平均折扣率达到创纪录的16.8%,比3月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更比2024年全年的平均折扣率翻了一番。
对此摩根大通认为,在价格战下,中国车企今年的财务状况堪忧,尤其是在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尚未盈利的背景下,而作为车企与用户中间渠道的经销商们,更是难上加难。
本月中旬,多家经销商集团发布港股财报,除了中升控股和永达汽车外,其余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其中,中升控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32.12亿元,同比下降36%;永达汽车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01亿元,同比下降64.9%。而美东汽车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亏损22.64亿元,由盈转亏。
头部经销商阵营中的和谐汽车和正通汽车也不乐观。和谐汽车2024年归母净亏2.91亿元,同比下降15.4%。正通汽车2024财年全年归母亏损17.09亿元,亏损同比扩大91.75%。
在巨大的库存压力下,价格战成为清库的唯一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价格战不是手段,而是一种结果。
近年来,有业内人士总是喜欢讥讽中国车企,把价格战当成是核心竞争力甚至是护城河。事实上,如果把目光跳过汽车行业,看向更为广阔的地方,会看到几乎从平原到高山,从高山到海洋,目之所及均是价格战。
除汽车外,小到服饰、美妆、日用、餐饮,大到白色家电、光伏储能、建筑材料等等,甚至连外卖平台都打起了价格战。
可以肯定的是,在整体通缩的大背景下,打破汽车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向行业内求是没有结果的。
不幸的是,没人能预测经济形势什么时候会好转,整体消费需求不足或许会是个长期课题,五年熬过来了,再熬一个五年又如何?
王兴一句,“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一语成谶,并且含金量还在进一步增加。
眼下的价格战并不可怕,没有需求才可怕。
当价格战也掏不出消费者钱袋子里的真金白银后,车企、经销商又该何去何从?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台上杀红眼,台下掀桌子,价格战打完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