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骗补之殇:一场行业“潜规则”

OFweek新能源汽车网 李观妹 中字

  今年年初,骗补事件就已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而就在事件处于平缓之时,9月8日,一则通告再次引爆了整个行业。这正是财政部公布的5家典型新能源车企骗补名单,他们分别为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河南少林客车。

  被曝光的5家企业,工信部对其停止财政补贴,其中吉姆西被取消整车生产资质,其他4家则把问题车辆从目录中剔除,追回补贴资金。不过事情并未止于此。随后不久,一则“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在网络上疯传。新能源车骗补事件再度掀起了“口水大战”。

  新能源客车:补贴最高达百万成骗补“重灾区”

  以上提到的5个典型骗补案例皆为新能源客车企业。按照规定,目前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统一补贴25万元/辆,6-8米的纯电动客车补贴30万元/辆,8-10米纯电动客车补贴40万元/辆,10米以上的补贴50万元/辆,再加上地方政府1:1的配套补贴,一辆新能源客车可以获得的补贴最高可达100万元。

  由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新能源客车补贴金额之高。面对金钱的利诱,车企又怎能错过如此良机,而造成这一情况主的要原因在于失衡的补贴标准。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公开表示,“新能源汽车中,超过80%的补贴都给了客车,给乘用车、专用车的补贴不到20%。”

  此外,据了解,上述5家新能源客车企业多是因为编造虚假材料采购、车辆生产销售等原始凭证和记录和上传虚假合格证、违规办理机动车行驶证、虚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业务、虚假申报当年销售新能源汽车数辆等手段进行骗补。不过,除这5家企业的涉案方式以外,更多的企业只是手续问题,没有被认定为骗补。

  动力电池行业将遭重创

  “越是上游,受到的波动影响越大,被罚车企资金出现问题,其上游关联企业资金肯定会跟着紧张。”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高层者表示。

  虽然骗补名单并未全部公布及确认,不过即使如此,业内的舆论及关注度已越发高涨,而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上游产业链,动力电池行业也被波及其中。

  由于新能源车身、座椅、动力电池、轮胎等车辆主要部件不能进行唯一性追溯,导致不法企业通过拆卸、倒卖这些部件来获利。其中,电池序列号与车架号关联性不强,难以一一对应,多辆车可使用同一组电池,导致部分企业通过电池拆装、重复利用申请财政补贴。骗补名单中的“有车无电”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事实上,生产企业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责任主体,需具备动力电池回收方案,包括回收流程、负责回收的企业与各自的分工、经费来源等,并承诺按照要求进行回收。

  新能源骗补名单背后的深度反思

  补贴金额有多高,车企的胆子就有多大!在部分车企不择手段地骗补背后,不可忽视一个根本因素:补贴政策“千疮百孔”。

  所以,既然已捅破了这层纸,政府就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清查,把潜藏在灰色地带的企业清理干净,重整产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在经历骗补清查的阵痛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才能快步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而对于车企,在面对产业大动荡以及补贴退坡的情况下,急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树立自主品牌意识,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