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军为何不给欧拉站台?

BusinessCars
关注

当下欧拉已打造出的iQ、R1、R2三款产品,均基于ME纯电动平台。其中,iQ是欧拉的第一款车型,定位为新一代纯电紧凑型跨界SUV。

当然区别于其他新能源品牌,欧拉将定位于“新一代智能城市生活车”,主要售价区间聚焦于10万元以下,更侧重应用于城市道路,满足日常出行、商圈交通、接送小孩等应用场景。未来,欧拉将于3年内推出4款产品,以此满足年轻人群的消费口味。目前,欧拉品牌下设两个系列,其中IQ系列致力于深耕日常生活使用场景,R系列定位短途出行。

从已有的车型上看,欧拉IQ将于今年8月底上市;与此同时,“新一代电动小车”欧拉R1将于明年1月问世;更为智能的电动小车R2,也将于明年3月进行市场化落地。

宁述勇表示,在渠道方面欧拉将于今年内全面发力,截止2018年年底,其将在全国范围实现建成4大区72城市的规划市场全部覆盖。与此同时,为实现产品的迅速扩充,欧拉也正向“智慧零售”发起探索,这是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的有益尝试。“目前,其正构建以终端网点为基础,着力扩大客户资源,并向新零售模式与传统渠道的‘三位一体’架构做转型。”

其中,行业客户层面,欧拉发力“平台+落地用户”的合作模式;新零售领域,旨在通过天猫、苏宁等渠道,为欧拉品牌打开市场增量;传统终端,欧拉将增加重点市场的覆盖密度,截止年底,专营店将建成80家、店中店75家、分销店100家。

到2019年,欧拉将实现不低于300家专营店,实现全国主要城市的全面覆盖,并探索一条适于欧拉发展的新零售渠道生态。

不过欧拉更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全新开发平台做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较高,把品牌独立出来发展新能源也表明了长城做新能源汽车的决心,这是极大的投入。可以看出长城在扎实做产品,但全新开发一个平台来做新能源汽车的风险也相对较大,特别是相较于传统市场,新能源车销量毕竟有限。如何分销成本是长城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向研发做产品当然好,但这也不意味着全新开一个平台做出来的产品一定是有竞争力。”

挑战大于机遇

虽然收获了一份较为优秀的半年报预告,但面对市场下滑态势,长城汽车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疲惫感”。

7月份的产销快报显示,7月份长城汽车销售车辆5.4万辆,同比下降21.33%;1~7月份累计销量52.58万辆,同比微降0.75%。其中,哈弗品牌累计销售36.26万辆,同比下滑19.13%。WEY系列3款SUV(VV5、VV7、P8)合计销量跌破万辆大关,为7,080辆。

当然,单月销量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但这也警醒了正在高速发展期的魏建军和长城汽车,长城必须加速转型。

所以在SUV已经成为“领军者”后,长城誓要做新能源市场的“领导者”。

实际上,在新能源领域,截至2018年末,长城汽车团队规模将达1000人。人员构成上看,外籍专家占比近10%,技术总师近17%,核心技术人才达73%。其中,诸多核心人员均拥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并于捷豹路虎、西门子、AVL等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就职经历,例如,现任WEY品牌新能源混动系统技术总监,曾就职dsPACE和Ricardo等国际公司。

此外,长城汽车在韩国京畿道城南市和奥地利下奥地利州建立了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其正利用国际一流人才资源与国内协同开发先行技术。长城汽车规划于2025年,实现新能源车型销量100万辆。

而根据此次长城汽车在欧拉品牌发布会上所公布的新能源路线图,长城将在2025年以前基于5个车型平台推出包括纯电动车、插电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共计12款产品,涉及长城品牌、光束汽车品牌及欧拉品牌的产品。这12款产品分别为3款小型纯电动车、1款跨界车型纯电动车、2款紧凑型纯电动车、4款中大型插电混动车和2款大型纯电动/燃料电池车。

宁述勇根据未来的整体发展规划称,长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第一步是推出欧拉品牌与其旗下的汽车产品,第二步将推出长城宝马合资的光束汽车品牌产品,力争要做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流汽车品牌。

除此之外,据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欧拉出行CEO张文辉表示,未来长城汽车还将在智能出行领域有更多发展,在聚焦SUV、拓展新能源市场的同时,将推出新的业务“欧拉出行”,助力企业向绿色生态系统升级。

从曾经的“一条腿走路”,到如今不断“走出去”,长城已经下决心跳出单纯依靠SUV的“舒适圈”,将触角伸向更广袤的天地。正如魏建军也不断向外界所传递的“2018年,你会看到长城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突破。”而此时的长城放下包袱坚持进入新能源领域、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这在魏建军看来也正是长城汽车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或许就像魏建军对宁述勇所说的,“不往回头看,”每一次行动的背后,都是长城汽车在这场变革中做出的改变。而接下来就该看长城如何做出有技术含量的、不拼凑的新能源产品,并且做出中国最好的新能源产品。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