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继续实施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准入制度
车和家如何解决造车资质的问题有了答案。车和家全资子公司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6.5亿元价格,收购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力帆有限)100%股权,从而获得了造车资质。
力帆有限的母公司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力帆股份),在12月18日的公告中披露了上述消息。
一家有竞争力的新造车企业获得造车资质,对于这家企业,可以说好事一桩。
但是,为了获得资质,花费6.5亿元,让我们看到,现在汽车准入政策是多么的荒谬。
问一个问题:
花这6.5亿的车和家,和不花这6.5亿的车和家,有区别吗?
力帆有限公司有什么?力帆股份的公告中明确,资产评估公司给力帆有限的资产评估是83.56万元,可以忽略不计。说到底就是一纸资质,也就是力帆有限已经获得准入的汽车生产企业的身份。
汽车生产企业为什么要准入?是确保该企业造的车够好吧。但是,就车和家而言,研发设计早就做了,和力帆有限无关;生产制造准备在常州工厂进行,如前所述,工厂设计、立项、建设,都是车和家做的,力帆有限只是后来挂名而已;至于未来的销售和服务,车和家也肯定是另起炉灶,与力帆有限没有半毛钱关系。
力帆有限这个资质,价值6.5亿元,但对车和家将要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任何帮助吗?
类似的,威马汽车收购了辽宁中顺、大连黄海,他们对于威马汽车造出来的车,有任何帮助吗?
如果说有影响,大概还是负面的。这些收购资质的钱,花到研发、设计、生产上,这些车可能更好。或者,不花,6.5亿摊到10万辆上,一辆车还能便宜6500元。
说到底,6.5亿,是买路钱,是汽车准入制度给新造车企业带来的体制成本。
这样的案例在此,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个问题:取消汽车企业准入,改为事后监管?
有人说,取消企业准入,那还不乱了套了。谁都来造车,赚一票就走。
这一担忧显然过虑了。现在有大量僵尸汽车生产企业,他们为什么不随便造些车,赚一票就走呢?
造车、卖车门槛高,不是政策门槛高,而是市场门槛高。现在很多新进入企业已经获得了资质,但是卖得好有几个?
更何况,还可以在产品检测方面做一定的制度设计,再加上严厉追责的事后监管措施,汽车生产变成不法之地的可能性,是极小的。
还有人担心,汽车产能已经过剩,放开准入,更加是村村点火户户生烟。担心这些的人可否留意到,就是在目前所谓高门槛的准入管理下,不已经是村村点火户户生烟吗?现在的产能过剩,不就是在严格的准入管理下形成的吗?
企业家都是相时而动的。如果不是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如此推动,他们不会傻到冲进一个门槛这么高、产能如此过剩的产业。解决产能过剩或者泡沫问题,不应该再以加高门槛的方式来解决,也不应该再举“宏观调控”之拳,还是让市场的自我修正调整起作用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