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如何活下去,一直困扰着整个行业。如今,新创车企们似乎又多了一根救命稻草。正如此前不少业内人士戏称,被传统车企收购是造车新势力的最好结局,而这一“结局”暗地里正在悄然上演。
近日,有消息称,日产汽车希望收购一家中国初创造车企业25%的股份。有技术专家目前正在评估潜在投资对象,并且已经将目标缩小至包括威马汽车、合众汽车以及车和家在内的初创造车公司,该项目的内部代号为“Hermes”。
事实上,在戈恩担任董事长期间,日产就已经开始了电动车市场的规划,此次的投资计划更是表明其欲大力推动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期望。但不巧的是,去年11月份,戈恩因涉嫌金融不端行为被捕,日产和盟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日产自然不能忽视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毕竟,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电动车市场中最大的单一市场,日产汽车的竞争对手,像大众汽车、特斯拉等纷纷发力中国市场。日产汽车不会坐以待毙,汽车行业大力导向新能源的趋势也不允许日产汽车失去中国这一未来最具前景的市场。
诚然在电动汽车领域,此前的日产汽车是极具自信的。日产汽车在2010年就量产了聆风纯电动汽车,至今已在全球累计销售了超40万辆的电动车,并保持着零电池燃烧安全事故的记录。与此同时,日产仅凭借着日产聆风一款纯电动车型,便始终位居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前列。
但不曾想,与日产电动汽车在全球亮眼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中国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尽管日产是第一个将纯电动汽车引入国产的外资品牌,但脱胎于日产聆风的启辰晨风却由于续航、外观、定价等各方面原因未能达到销量预期。
去年,为了能够在电动车市场取得突破,东风日产推出了采用与日产新一代聆风相同的纯电平台,又结合日产在中国最畅销车型轩逸而打造的日产轩逸·纯电。但最终,这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动车,再一次让日产尝到了消费市场的闭门羹。截止目前已经跌倒了月销不足200辆,与国内主流纯电动汽车的市场表现差距巨大。
一边是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如鱼得水,另一边却在中国电动汽车市表现挣扎。毫无疑问,全球市场的成功并不能复制到中国市场,日产汽车必须寻求新的出路。
不过日产也从未放弃过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与野心,在此次收购传闻曝光之前,还曾有过对电池业务的“剥离”。今年3月29日,日产正式对外发布公告称,已完成向远景集团出售其电池运营和生产设施,并表示未来将精力集中开发和生产市场领先的电动汽车。
一卖一买的背后,透露出的毫无疑问都是日产对纯电动汽车市场进军策略的调整,针对纯电动汽车市场的整车开发仍然是日产新能源发力的重点方向。而从日产汽车2018年发布的“M.O.V.E”战略计划来看,到2022年之前,日产将推出8款纯电动车,预计到2025年电动车将占公司总销售额的40%。
可以肯定的是,日产汽车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遭遇的困境并不是因为缺少电动车产品,但其目前的电动汽车销售渠道主要由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日产负责。显然,日产目前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传统渠道销售电动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而对于日产此次寻求收购中国新造车企业的意图,能够猜测到,一方面是为了采取多元化的战略,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其次,收购新造车25%的股份,则是满足新能源积分要求的必要条件。目前,日产在中国的合资伙伴东风集团在电动车方面并没有太多优势,为了满足中国对于新能源积分的要求,也迫使日产将目光投向了造车新势力。
同时,相比传统品牌,造车新势力的优势是在品牌上更年轻化,更具备科技感。他们与生俱来的互联网思维,可以帮助日产,更新其渠道模式,更快的将其电动汽车销售到市场上。联手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显然有利于日产提升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随着国内新能源车企赴海外上市已成趋势。即使作为财务投资,收购对于日产来说也是一次不错的机会。威马CEO沈晖就公开表示对赴美IPO持开放态度,车和家创始人李想则表示,IPO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
而从这三家新造车的角度来讲,与世界顶级的汽车制造商联合,能一定程度上推进生产体系的成熟化,尤其是日产完善的经销商体系对造车新势力的交付能力而言将是一大利好。
当造车新势力真正面临洗牌时刻,投入传统车企的怀抱也许是更明智的选择。毕竟,最终存活下来的只是头部几位玩家,这也是任何商业游戏亘古不变的规则,选择及时大腿的怀抱总不至于输得太惨。
事实也的确如此,国内早已有传统汽车企业与造车新势力联手,助推企业自身转型的案例。
2018年,在拜腾汽车B轮融资期间,生产资质及工厂建设等都刚刚起步时,一汽集团就通过投资将拜腾汽车收入囊中,一度盘活了这家至今未曾量产交付,差点胎死腹中的新势力。
而一汽牵手拜腾的背后的考量则是,拜腾可以为一汽提供造车新思维,尤其在一汽打造红旗高端品牌时,拜腾可以为之营造科技属性,和全新的产品定义,并在销售服务领域提供新思维。
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全新的产品,全新的销售和服务模式,正在给市场带来改变。但造车毕竟是一个长周期的产业,每个新造车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的困境。当以合资品牌为主的传统车企与造车新企结合时,收购只是途径,二者的融合或许已成必然。
而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而言,如果新、老势力合力可以将强强联手,一加一大于二,对双方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共同寻找出路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