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汽车集团合并出现了新的方案,长春、武汉、重庆,各方都在讨论具体的细节的新闻让三车企巨头整合几乎实锤,而就在今年三月一份出自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告显示,其在南京与苏宁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成立南京领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总份额为97.6亿元。此次巨额合作,或将预示一汽&东风&长安整合工程提速。
合并新的方案
其实早在2017年12月1日,长安、东风、一汽三家大BOSS就已经在武汉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这也是“三大汽车集团合并”传言的源头。
2018年6月18日,媒体报道“一汽、长安、东风”即将合并的消息,让即将迈入寒冬的车市,探寻到一丝 “破而后立”的感觉。虽然三方均对谣言进行了公开辟谣,但“事出必有因”的汽车人们,还是满怀期待的希望三巨头的合并之日尽快到来。
昨日,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汽车集团合并出现了新的方案,详细的合并新方案几乎坐实了三大企业整合不再是谣传。
1、初步把一汽、东风、长安作的重组作为汽车行业混改的突破口,并在适当的时机引进多元资源,增强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力。
2、三大央企汽车集团重组后成立中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总部位于长春,市场营运等与市场接触的部门可考虑放在北京。武汉、重庆作为分中心。
3、中国汽车集团下辖两大业务板块,一是中国品牌业务单元,一是合资品牌事业单元。
4、中国品牌事业单元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部分。
其中,乘用车部分以长安汽车集团为主,由长安汽车集团整合一汽集团下属奔腾、夏利、吉林等自主品牌资源以及东风汽车公司下属东风乘用车、东风柳汽、东风小康等资源。
重组完成后,保持各个品牌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细节性调整,产品没有竞争力与赢利能力弱的品牌,可择机退出市场。红旗品牌原则上成为单独的事业板块,重组后根据市场的表现情况,另作讨论。
中国品牌商用车事业板块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主,由东风商用车相关业务板整合一汽集团解放及合资公司事业单元和长安汽车集团的微车事业单元,组成从微型车到重型卡车的大型商用车事业单元。
5、三大汽车集团的合资事业板块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全面负责管理和运营与跨国汽车公司的合资事业。继续加大、加强用合资资源反哺自主事业的力度。
6、三大汽车集团根据各业务板块的实际情况,适时引进外部特别是民营资本。其中,特别天津夏利、一汽吉林等事业单元,国有资本不需控股经营,交由有实力的资本扭亏为盈。
7、合并后,中国品牌乘用车业务的总部放在重庆,武汉和长春成立事业部;商用车的总部放在武汉,长春和重庆成立事业部。
8、三大汽车集团合并后,高级管理人员以三大汽车集团现有的22人为主,根据各自的业务能力,进行业务的分工。初步确立由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刘卫东负责合并后的中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竺延风和徐留平协助刘卫东工作。
9、在研发资源的分配上,重新整合三大汽车集团的研发事业单元,国内资源的整合以长安汽车集团为主,融合一汽、东风的有效资源,成立支撑中国品牌事业发展国内研发中心。三大汽车集团在海外的引发资源,另作讨论。
今年下半年,三大汽车集团正式合并成立。有消息称,这个时间会定在8月份。
一汽&东风&长安携手近百亿布局共享出行
2019年3月22日,根据长安汽车的公告显示,当日它在南京与苏宁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资成立南京领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总份额为97.6亿元。
从南京领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名单中可以看出,除了一汽、东风、长安这三个国字号老牌车企之外,还有像是腾讯、阿里、苏宁等互联网巨头也参与其中。根据苏宁集团作为第一股东入股17亿元来看,南京领行的实际创立形式应该为:一汽、东风、长安三家合作主导,苏宁集团携世嘉利领投、腾讯、阿里携众投资公司跟投。
根据南京领行的合伙内容来看,该公司将投资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共享出行产业,项目以打造网联化、共享化的智慧出行新生态为目标。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汽、长安、东风这三大老牌车企对于新公司谁占主导的问题选择了“避嫌”,让苏宁成为第一股东,也证明了三大车企这次的确想要共同开辟新的市场,加强合作。
2018年整体车市,增速减缓、销量下滑、裁员减产,汽车行业由增量转为存量发展。尤其是一些传统合资品牌,受到自主品牌崛起以及销售费选择性加大的缘故不再风光依旧。中国的汽车体系,对合资品牌的依赖性较高,以一汽集团为例,合资公司(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大众奥迪)、一汽丰田、一汽马自达)不论从销量还是利润贡献上,占比都超过80%。可以说,中国的国有汽车集团包括一汽集团、上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最大的收入来源都是源自自身的合资公司。2018年国家出台了2022年前,合资车企的股比将不再限制为50:50的新规定,国有企业及时有效的完成合并,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在品质和技术上能与跨国品牌抗衡的自主品牌,提升国有品牌竞争实力,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