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1、中国版自动驾驶分级出炉,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3月10日,工信部在其官网公示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稿,拟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中国版《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基于驾驶自动化系统能够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程度,根据在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中的角色分配以及有无设计运行条件限制,将驾驶自动化分成0~5级:0级驾驶自动化(应急辅助);1级驾驶自动化(部分驾驶辅助);2级驾驶自动化(组合驾驶辅助);3级驾驶自动化(有条件自动驾驶);4级驾驶自动化(高度自动驾驶);5级驾驶自动化(完全自动驾驶)。
周点评:这是中国首次出台自动驾驶分级标准。随着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技术在商业化和测试方面的需求都迅速上升。标准的制定无疑将有利于未来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对自动驾驶产业来说,将推动技术发展与加速商业化落地。
2、中汽协:2月汽车销量同比大跌79.1%;预计3月将回暖
3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外发布了2月中国汽车工业产销数据。具体数据方面,2月,汽车产销28.5万辆和31.0万辆,环比下降均为83.9%,同比下降79.8%和79.1%。1-2月,汽车产销204.8万辆和223.8万辆,同比下降45.8%和42.0%,降幅比1月扩大20.4个百分点和23.3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销量也持续下滑。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万辆和1.3万辆,环比下降77.3%和72.4%,同比下降82.9%和75.2%。
中汽协方面表示,在生产端,企业因复工进度慢、零部件供应等问题导致产出水平低;在消费端,产品消费停滞,市场需求受到严重抑制,对上半年的汽车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据其预计,随着2月下旬企业逐步复工、复产,3月汽车产销量将较2月有明显增长。
周点评:2月的市场下行,无疑与疫情爆发有极大关系。但车市整体下滑的态势,并不是疫情的错。疫情只是加剧行业的洗牌。针对经济发展降速,车市也将进入新常态。未来一段时间,汽车产业的优胜劣汰仍将会继续,苦练内功仍是未来车企的主要工作之一。
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3月9日汽车经销商综合复工效率49.07%
3月9日,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截止3月9日16时,8233家4S店中,门店复工率80.8%,客流恢复率43.9%,销售效率35.9%,售后效率41.9%,综合复工率为49.07%。
据悉,本次数据来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按经销商复工调研的范围和样本,对会员单位及相关企业进行了经销商节后复工情况当日调研。样本涵盖了20余省区市的125家汽车经销商集团,涉及4S店共计8233家。
周点评:经销商复工率和消费者到店率的提升,无疑意味着市场正在逐步好转。但这一好转也仅是相较于疫情最严重的2月而言。市场疲软的情况依旧将持续至少数月时间,对于经销商来说,缩减成本和线上营销仍不能放松。
4、受疫情影响,纽约车展推迟至8月举行
本周,纽约车展主办方宣布,原定于今年4月8日开幕的纽约车展将被推迟至8月底举办。根据此前的规划,纽约车展将4月8日-9日定为媒体日,公众日则从4月10日开始。车展主办方公布了调整后的车展安排。媒体日被推迟为8月26日-27日,而公众开放日则被延迟至8月28日-9月6日。
周点评:纽约车展已经不是首个受疫情影响的国际大型车展了。2月,原定于4月举办的北京车展就已宣布无限期推迟。而原定于3月初举行的2020日内瓦车展也因相同原因而宣布取消。疫情对于汽车产业的影响已经升级至全球范围。未来一段时间,必将有更多国际化大型展会因此推迟或取消。
汽车公司
1、因Model 3“减配门”,特斯拉遭工信部约谈
3月初,有多位网友曝出,其购买的国产Model 3上搭载的控制硬件器并非清单上的“HW3.0”,而是“HW2.5”。3月5日,特斯拉官方回应称,此为“基于供应链状况”的调整。同时,其官方信息还表示:如果没有选装FSD(完全自动驾驶)功能,使用HW2.5与HW3.0的Model 3车型在驾乘体验和使用安全上基本不存在区别。这一回应引起了车主及广大网友的极其不满。
3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针对特斯拉Model 3车型部分车辆违规装配HW2.5组件问题约谈了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责令其按照《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立即整改,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生产一致性和产品质量安全。
周点评:质量粗糙是特斯一直存在的问题,但无意的行为与故意减配是有本质区别的。虽然其产品的竞争力较高,且换装产品的影响较小,但这也不该是装车零部件与随车清单不一致的理由。一些调整是可以理解的,但应提前对消费者进行信息说明,而非隐瞒。
随着订单量、销量的快速提升,特斯拉的体系问题开始被外界关注。除了这次曝出的问题之外,服务能力、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特斯拉都需要不断完善。毕竟,在单一市场卖5万辆车,与在全球市场上卖50万辆车,背后所需要的支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特斯拉的体系能力,还没追上快速膨胀的销量。
2、宝马发2019年财报预告:营收首次超1000亿欧元
北京时间3月13日,宝马集团发布其2019年财报预告内容。数据显示,该公司在2019年实现营收1042.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178亿元),同比增长7.6%。这是其104年历史上首次实现营收突破1000亿欧元大关。
虽然营收大幅增加,但宝马2019年的利润却同比下降了28.9%。对此,宝马集团表示,2019财年第一季度所计提的反垄断诉讼准备金及研发支出导致了利润的下降。宝马集团发布的公告显示,其将于3月18日正式发布其2019年年度财报,届时将可以看到该公司更加详细的财务数据。
周点评:宝马的对手奔驰更早发布了2019年的财报数据,也是营收上升,利润大跌的情况。2019年,随着全球市场低迷和对新技术的投入增加,各大车企都陷入了盈利下跌的困局。也正因为此,不少车企已从去年开始通过裁员减薪应对财务压力。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预计各大车企今年的财务下滑情况更加严峻。未来一段时间,各大车企的财务紧缩政策或将持续发布。
3、长安汽车首发L3级自动驾驶量产体验,累计测试超5000万公里
3月10日,长安汽车在重庆发布L3级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交通拥堵自动驾驶TJP(Traffic Jam Pilot)。这是国内首个量产的L3级自动驾驶技术。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智能驾驶所所长梁锋华介绍,搭载该技术的车型可在最高每小时40公里以内的交通拥堵场景下,有条件地实现驾驶员长时间脱脚、脱手、脱眼的自动驾驶操作。
根据长安汽车的规划,其L3级有限自动驾驶将在今年量产,并将于2025年量产L4级智能驾驶产品。
周点评:虽然号称可以达到L3级自动驾驶,但是其所能实现自动驾驶的场景极其有限。且由于国家法规方面的限制,所以即便能够生产安装相关技术的量产车,在对外出售时仍只能将其关闭。消费者想要在中国道路实现L3级自动驾驶的体验,还需要等待相关法规的完善。
4、理想汽车将采用比亚迪动力电池产品
本周,工信部装备司发布了第330批新车申报公告。其中,理想汽车申请4款新产品,除三款车型采用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外,其中一款车型搭载西安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的三元锂电池。而工商信息显示,西安众迪为比亚迪旗下全资子公司。
周点评:这是比亚迪承接的首个造车新势力的动力电池项目。随着宁德时代等其他对手的装机量不断提升,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此前,比亚迪已经决定对外提供动力电池供货,但受限于产能,无法真正实现批量供应。理想汽车想要真正装载比亚迪的电池,恐怕还需要等待一定时间。
5、宝马i8电动跑车将于4月停产
据外媒报道,宝马集团旗下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宝马i8将在下个月正式停产。在此之前,该公司一共生产了大约2万辆i8。宝马i8概念车最初亮相于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车展(IAA),并在2011年的电影《碟中谍4》中亮相荧幕。
此后的一年后,i8的量产版本与宝马i3一同亮相,它也成为了宝马最早推出i系列新能源车型之一。
周点评:宝马i8是宝马i系列的首次尝试,也是宝马在新能源跑车领域的首次尝试,虽然没有能够在消费者端获得足够大批量的订单,但其自上市之后的话题度持续不减,一度成为新能源跑车的代表作之一。即便即将停产,该车仍在宝马的新能源汽车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6、多家“湖北籍”车企复工申请获批
近年来,湖北汽车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9%左右。但由于该省为疫情的发源地,汽车业恢复生产的困难重重。近日,湖北省释放出整车及零部件公司复工的信号。
3月11日,各大车企复工情况表显示,包括通用汽车南厂和北厂、东风乘用车、武汉神龙汽车和襄阳神龙汽车,以及武汉捷众、东风模冲在内的多家位于湖北的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复工申请已获得通过。
周点评:本周,湖北省的每日新增病例已有大幅下降,不少天仅为个位数,说明该省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对于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企业复工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湖北车企的复工,意味着全国汽车业已经加速回暖。未来数周时间,汽车业产销量环比上升的情况必将持续。
7、丰田多款车型被曝机油增多乳化问题
本周,多地丰田车主反映车辆出现机油增多、机油乳化现象。此次丰田发动机隐患影响区域深广,并且在丰田品牌旗下2.5L双擎混动车型之中逐渐蔓延。无论是机油乳化(机油变浓稠)还是机油增多(机油变稀释),均会降低机油的润滑效果,从而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周点评:大众烧机油,日系车机油液面升高,这是由于机械原因导致的两种不同调教风格产生的问题。通过经销商的回复可知,长期短途启停,汽油无法充分燃烧,导致机油液面升高或机油乳化的问题,并非可以质量不行进行简单解释的问题。此前,本田就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对于日系车主来说,这一问题无法完全避免,还需要平时多多注意车辆的机油情况,及时去4S店更换。
8、707辆车,蔚来公布2月交付量
3月10日,蔚来在其官网公布了2020年2月的交付数据。数据显示,2月份蔚来共交付707辆车,同比下滑12.8%。其中,ES6共交付671辆,ES8共交付36辆。截至2020年2月29日,ES8和ES6的累计交付量达34218辆。其中,2020年交付量为2305辆。此外,蔚来宣布,计划在今年4月开始交付新的ES8。
周点评:迈入2020年,受疫情及春节期间影响,蔚来目前的销量“答卷”并不乐观。其中,蔚来ES8在今年1、2月的销量更是同比大跌94.18%、95.56%。虽然蔚来2月市占率提升至0.28%,是去年同期的4倍,但这样的交付量对蔚来的支出来说显然只是杯水车薪。蔚来一时半会仍然无法找到解决现金流问题的方法。
9、小鹏汽车在美获批自动驾驶路测
3月13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朋友圈发布信息表示,小鹏汽车刚刚拿到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颁发的“以科研为目的”车辆进口许可(此类许可将允许非美国本土生产的车辆在美国进行上路测试),这意味着小鹏P7符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U.S. CBP)对进口车辆的所有要求,相信很快就能看到国内生产的小鹏P7,在美国进行可上路的自动驾驶完整闭环路测。
周点评:在此之前,中国已有部分企业在美获批上路测试自动驾驶。但在小鹏汽车之前获批的造车新势力并不多见,这足以说明其在自动驾驶领域有着一定的技术实力。但在美申请自动驾驶路测的难度比在华申请实际上更容易。当然,美国道路环境的复杂程度也远不如国内。
科技公司
1、滴滴上线跑腿业务,或对标“美团跑腿”
滴滴于3月9日上线了“滴滴跑腿”业务。该项目由滴滴代驾团队负责,隶属滴滴普惠出行事业群。“滴滴跑腿”从立项到上线仅一周时间,目前代驾团队大半人员全力投入该业务。
据悉,滴滴跑腿业务目前只在成都、杭州两城市上线,第二批城市将在3月16日开放。目前,国内代购跑腿市场玩家较多,第一名是美团旗下的“跑腿代购”,此外还有饿了么母公司下独立品牌“蜂鸟跑腿”、京东旗下的“闪电送”、“达达”和苏宁的“秒达”。据了解,美团跑腿业务日单约几十万,顶峰时可达一百万单,属于美团到家事业群。
周点评:自诞生以来,滴滴从未实现过盈利。在疫情之下,大批消费者出行受限,滴滴及旗下司机的营收出现明显下滑。滴滴推出跑腿业务有利于提升盈利能力,也有利于其在与美团的竞争中拥有新的手牌。然而,初期只是业务的试探,能否成功还需要看第二批城市的运营情况。
2、Uber联合沃尔沃在旧金山正式重启自动驾驶测试
3月10日,Uber正式恢复在旧金山的自动驾驶路测工作。Uber表示,公司将把路测时间限制在“数周内”,同时Uber将完成代码库及基础设施的升级,并配置两辆沃尔沃XC90原型车,每辆测试车辆将在前排座椅处安排两名安全驾驶员。
周点评:2018年3月,Uber无人车致死事件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最后警方将责任归于安全员没有按规定操作,但这也从侧面说明Uber无人驾驶存在无法识别的情况。此后,Uber一直在谨慎地进行自动驾驶测试。2年没有实际路测的Uber,在自动驾驶方面想要追上对手,已变得更加困难。
3、宁德时代成立新能源科技新公司:布局智能微网一体化储充系统
本周,针对“宁德时代联合百城新能源成立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的消息,宁德时代回应称,“合资公司是正式布局智能微网一体化储充系统。该系统是宁德时代研发的,集储能服务、充电服务和电动汽车检测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系统设备,解决传统充电站配电难、选址难、对电网存在冲击风险的问题,可以快速形成大功率超级快充网络。”
周点评:在动力电池市场已经坐稳龙头老大的地位,在继续稳固自身市场地位的同时,宁德时代也在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未来,电动汽车作为电能储能器的作用将逐渐凸显,在这一情况下,宁德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从新成立的新能源科技公司的业务中可以看到一部分答案。
投融资
1、神州租车被曝正在进行私有化
3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有匿名人士透露,神州租车正在进行私有化谈判,牵头的投资机构为中金公司,目前谈判的具体细节尚不得而知。针对此消息,神州租车官方人士对外表示“并不知情”。
周点评:神州租车为神州优车旗下子公司,神州优车目前挂靠在新三板,而神州租车则在港股上市。随着大陆科创板的推出,不排除神州租车私有化后将与神州优车合并登陆科创板的可能。
2、中国无人配送初创企业“新石器”获近2亿元融资,由理想汽车领投
3月11日,中国无人配送初创企业“新石器”宣布于近期完成一笔A+轮融资,融资规模近2亿元。该轮融资由李想的理想汽车领投,此外新投资人毅达资本加入,老股东云启资本和耀途资本追加投资。
资料显示,新石器是一家起步于无人配送的无人车公司。本轮融资完成后,李想的理想汽车扩大了持股比例,成为新石器继CEO余恩源之后第二大股东。此外,新石器在2020年还会有一笔新的融资。
周点评:疫情之下,大批配送员无法及时复工,再加上消费者担心传染。这时候,无人配送的作用得到凸显。但就目前来看,在成本和效率方面,自动驾驶配送车仍无法代替人工配送。该项目仍只能满足特殊场景下的小范围需求。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市场的未来仍有很大想象空间。
作者:张宇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