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不了的拜腾

BusinessCars
关注

2016年4月27日,是戴雷在新公司拜腾入职的第一天,当日,他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张脱茧而出的彩色蝴蝶油画图片,并配以一段长文:如果足够幸运的话,我们会创造出一个在中国生根、在全球生长的高端品牌,向世界展现“中国智造”风采,为了这个一生只有一次的机遇,我们正从零开始,迈向破蛹成蝶的那个未来。

不得不承认,戴雷在豪华车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商务拓展、企业运营等方面经验深厚,这也是为什么其在加入FMC后义无反顾地往高端化车型的箱子里投了赞成票,但这样的经验又能否因地制宜地运用到拜腾身上呢?

疾在骨髓,命之所属

答案是没有,戴雷甚至都还没开始发力,拜腾就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表面上看,这家企业似乎是被金钱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但或许“为什么拜腾融不到钱”才是其走到今天最本质的原因。

在文章开篇那位爆料人士眼中,拜腾曾经光鲜亮丽的表象反而成为了让资本望而却步的拦路虎。

“自己观察下来,拜腾管理没有体系,谁也不知道谁在干些什么,横向纵向沟通都不够,效率低下。拜腾的造车想法很好,高度也够,但真正量产研发存在着不小的短板,实在是等不起。”

从两台概念车亮相之后,拜腾的量产计划就仅仅停留在计划之上,而这也让结果导向的投资方再三犹豫形成了融不到钱造不出车,造不出车更融不到钱的恶性循环。这里可以联想到蔚来当年不顾一切都要推出实车的做派,哪怕连量产版都够不上。

在具体的造车事宜上,拜腾更像是一个黄牛公司,“给人的感觉就是想走捷径,而且什么事都外包,车型各方面设计外包、工厂设计外包、人力与纳税外包、做方案外包、做PPT和订机票外包、连翻译文件订酒店都外包,各种业务各种外包。”

外籍团队的管理也成为了一大障碍,“没什么民生决策与所谓总裁办公会,总裁戴雷自己忙得死,没有体系化各司其职,各职业经理人各有担当,不是不想担当,什么事有时又一起讨论,好像民主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很多却是混乱与乱成一锅粥。”

在拜腾几百名员工中,国内约400人、硅谷约300人、慕尼黑约70人,外籍团队加上中美德三地协同工作的低效也逐渐显现出来。“这种三地协同工作效率特别低,十几个中国人一个老外也得全英文开会,有的时候视频电话会还得就着德国美国时差。”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急事找到他们一位外国主管,居然休假了,完全找不到人。西方的人性管理其实反过来看也是一种低效。”

作为领导人的戴雷似乎没有把这些方面看作重点,他也是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找钱这件事上。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