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几年前,这两家汽车公司还是“死对头”。
当地时间周三晚上9点17分,当埃隆·马斯克的私人飞机“Gulfstream G650”从柏林舍内菲尔德机场起飞时,所有人都在认为这位特斯拉老板的德国之行到此为止了。但仅仅26分钟后,飞机就降落在布劳恩史维格机场。
众所周知,布劳恩史维格机场主要被大众汽车所使用,而等待马斯克走下舷梯的则是大众汽车CEO迪斯。
就在几年前,这两家汽车公司还是“死对头”。
大众集团时任CEO穆勒曾公开怒直接在产能、社会责任感、利润等方面怒怼特斯拉,并表示:“特斯拉根本没法和我们比。”而后马斯克也对其进行了回击,并时常拿大众尾气排放丑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2019年9月4日,马斯克在其推文中表示:“在拥挤的交通中,你前面的汽车喷出的有毒气体会直接进入你的空调进气口。好在汽油/柴油汽车制造商并没有在尾气排放上欺骗。否则,我们会陷入真正的麻烦中。”马斯克这种开玩笑的表态其实是在间接抨击大众的不法行为。
然而,逐渐马斯克已经认识到,迪斯是一个电动化的支持者,同时迪斯也在推动大众汽车向电气化转变。马斯克甚至表示,“迪斯在电动汽车方面比任何大型汽车制造商做得都多。不管怎样,他有我的支持。”
马斯克这次到访德国时也感慨称,大众汽车在电气化方面做了许多事情。德意志银行分析师蒂姆·罗科萨则分析称,大众可能会在2022年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商,届时它或将卖出超过100万辆电动车。
至于迪斯,他也经常称赞特斯拉和马斯克在电动汽车方面的做法。最近,他甚至还预测特斯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公司。
不过外界比较奇怪的是,此前迪斯似乎一直不太愿意向对手透露自己的电动汽车计划,毕竟作为寄托了大众集团电气化决心的重磅产品,ID.3尽然在量产交付阶段遭遇了被称作“绝对灾难”的软件问题。
原定于2020年夏天交付的时间表,也被一再顺延。直到近日才有国外媒体报道,首批限量版大众ID.3终于抵达英国格里姆斯比港,并将在下个月开始交付。
但马斯克在此次的会晤中不仅试驾了ID.3,还查看了大众计划于今年年底推出的电动SUV产品ID.4的细节。另据外媒报道,两人的话题还包括全球的汽车电动化和工业数字化进程等方面。
有人说马斯克和迪斯因为电动化惺惺相惜。
去年11月,马斯克和迪斯一起出现在柏林的金方向盘奖舞台上,两人互相恭维,谈话间充满鼓励。而就在同一天晚上,马斯克宣布了特斯拉将在柏林建造一座新工厂的消息。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特斯拉今年在欧洲市场遇到了一定的“瓶颈”。
根据汽车数据供应商JATO的统计,今年7月欧洲电动汽车需求量同比增长高达131%;但特斯拉7月在欧洲的注册量仅为1,050辆,同比下滑76%。
“为了继续提高旗下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销量,(特斯拉)将会推出更便宜的紧凑型掀背车,从传统汽车制造商那里抢夺市场份额。”马斯克近日表示。
特斯拉方面信息显示,这款更便宜的新车型Model Y将基于Model 3打造,但定位要比Model 3低,同时这款车将主打欧洲市场,在特斯拉柏林工厂进行生产。根据外媒推测,特斯拉将把这款掀背车定位为入门级汽车,与此同时将对标大众ID.3。
与此同时,柏林工厂也将成为特斯拉攻下欧洲市场的“根据地”。而该工厂也成为此次马斯克和迪斯会见的契机之一。
据了解,特斯拉柏林工厂将雇佣10,000到12,000名员工,建成后计划每年生产50万辆电动汽车,预计明年开始投产,首先生产的就是Model Y。
马斯克表示,特斯拉计划在柏林超级工厂生产重新设计的Model Y,而这款重新设计的Model Y不会是对美国制造和中国制造的Model Y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其“核心技术”进行彻底重新设计。然而,他并没有详细说明他指的是哪些核心技术。
此前,马斯克曾表示,他预计Model Y的销量将比Model 3、Model S和Model X加起来更多。除了提供关于Model Y重新设计的新细节,马斯克还证实,特斯拉正寻求在柏林超级工厂生产电池。
就在这场会晤结束后,马斯克和迪斯也将各自面对新的挑战。
作为本年度最炙手可热的资本故事,市值屡创新高的特斯拉,在马斯克短短的3天德国之行中,股价和市值遭遇了近年来罕见的暴跌,在短短的3个交易日内,特斯拉市值的跌幅均在200亿美元之上,市值一夜之间蒸发达850.93亿美元。
这也使得不少投资人士诟病特斯拉“市值虚高”。根据《财富》杂志的分析,以25倍市盈率、9%净利润率计,特斯拉需要在2030年实现204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
通过换算得知,假如10年后纯电动汽车市场的总销量为1000万辆,特斯拉需要占领1/3以上的市场。接下来特斯拉还需要卖出更多的车来获得与股价匹配的收益,以此证明自己高估值的合理性。
而迪斯能否实现未来5年,大众将投资6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906.26亿元)用于电气化、智能化转型;到2029年,预计推出75款纯电动车型,相当于每6个星期就有一款全新电动汽车推出的计划,从现在来看还不太可能实现。
当然,很难说这两大汽车制造商未来是否会有决定互相帮助并携手的那一天,毕竟为迎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汽车产业浪潮,技术结盟已成这些汽车巨头的普遍选择。
-END-关注BUSINESS C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