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产业竞争需要:“软硬一体”式科技巨头成为智能汽车核心玩家。
从产业竞争的维度,过去一年多以来,我们看到电动汽车、智能汽车相关的概念热度居高不下,新成立的公司可以靠PPT完成数亿元的融资,苹果每当放出造车的新闻,一定霸榜头条,一派群雄逐鹿的景象。
热潮背后,是智能汽车令人垂涎的想象空间:
现在智能手机市场规模接近5000亿美元量级,但每年已经只能靠微创新反复来遮羞行业已经不再增长的事实。而智能汽车则是无可争议的朝阳产业,根据国金证券测算,2020年中国智能汽车整体市场规模仅2066亿元,在接下来的十年将以每年25%的速度增到到2030年的18735亿元;按照中国占全球的1/3简单测算,10年后全球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6万亿元。
图3:中国智能汽车市场测算。资料来源:国金证券
接近6万亿元的大蛋糕,且每年增速维持在25%,可能这是全球产经业界最大的风口了——甚至没有之一,说不动心是假的。
于是我们便看到:华为一个时期以来在汽车身上大做文章,宣传车联网将成为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企业业务之后其增长的第四条S型曲线;苹果在遭遇iPhone 零增长的困局后,也不得不将汽车作为下一个主战场……背后的原因自然是只有这个赛道才能容纳这么多头大象。
理性地说,智能汽车在当下仍是一个初级且笼统的概念,按照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智能驾驶(占27%)、智能座舱(8%)、智能网联(2%)、智能电动(33%)、车云服务(30%)。
正因为有5大细分市场,我们看到众多蜂拥而至的参与者有着不同基因属性,我们可将它们分为4类:
◇汽车大玩家,既包括传统主机厂,也包含早期新能源汽车玩家(如特斯拉/比亚迪等)、零部件供应商(以博世为代表),在完成电动化(改造)的同时也在做智能化升级;
◆智能硬件巨头,英特尔(通过收购Mobileye 进入ADAS)、英伟达(自研芯片和算法平台)、高通(从智能手机顺延到智能座仓域)等,多实现底层支持的工作;
◇新势力,如蔚来、理想汽车、Cruise、AutoX、Aurora等,在任何新兴的领域自然会有一群热血的创业者,不带任何包袱登场,将加速颠覆行业。
◆“软硬一体”科技巨头,以谷歌、百度、华为、苹果为核心阵营,自带软件/生态基因,同时对硬件理解深刻,作为最早潜伏者以及产业破晓时刻的新入局者,将扮演改变游戏规则的角色。
对于前三类参与者,公众理解起来逻辑十分顺畅,车和车零部件提供汽车这个载体,自然会分一杯羹;智能硬件、主要是芯片企业,也很好被理解,因为智能汽车最底层离不开算力的突破,而芯片就是算力的发动机。新势力之所以备受追捧,是因为翻阅工业历史的每一次革命,都会诞生新势力来引领毁灭式创新。
而“软硬一体”科技巨头的入局,则需要一个更缜密的脑回路理解:它们是恰逢其时还是自讨苦吃?
实际上,抛却市场蛋糕的诱惑,仅基于产业发展规律预判,展望下一个十年,它们注定将成为智能汽车最核心的玩家。
这是因为汽车智能化本身是一个“由硬变软”直至“软硬一体”的过程:汽车的机械化属性将相对越来越淡,而软件、网联属性则越来越浓。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要疯狂降价的本质原因——降价走量占领入口,未来通过软件和服务赚取利润。而“变软”的汽车,正好闯进了第四类玩家们熟悉的菜园子。
以百度、华为、谷歌、苹果为代表的“第四类玩家”,自带软件/生态基因,同时对硬件理解深刻,这是传统主机厂、新势力甚至其他全球科技巨头所望尘莫及的。
这就决定了:传统主机厂无力参与汽车的智能战争,必须由第四类玩家或第三类玩家中的胜出者为它们的电动车插上智能化的“天使之翼”——终局形态将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赋能。
【3】技术竞争需要:百度、苹果们下场造车的原力来自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牵引。
智能汽车的终局之一,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来自如是远期目标的牵引,正是百度、苹果甚至华为最终下场造车的重要现实原因:
众所周知的是,完全自动驾驶(L5)的最终实现,必然是基于数据、算法、传感器、芯片、操作系统、软件以及云的共同协作,通过数以万计小时的开放式真实路况测试。故而,没有算力的发动机芯片、没有规模性交付的量产智能电动车,自动驾驶梦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更为场景化的举例来说,算法和数据的分离,会导致自动驾驶技术改进起来更困难。各种corner case(这里特指极端情况),有的可能需要同时调整算法和数据,那么不同公司的协调就会成为问题。
总的来说,采用从软件到造车的闭环模式,既能帮助提高性能,又能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是目前自动驾驶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