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宁德时代的“内忧外患”
在目前动力电池这个赛道上,已坐到“头把交椅”的宁德时代压力也不小。
去年10月,宁德时代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了0.8%;实现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4.24%。这也是宁德时代去年前三季度首次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
虽然宁德时代在第三季度交了一份较为好看的“成绩单”,但也无法遮盖住前三季度的颓势。据财报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5.22亿元,同比下降4.06%;实现净利润36.82亿元,同比下降2.07%。
对于宁德时代去年前两季度的发展不利,与疫情不无关系。
随着去年年初疫情的爆发,去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大幅降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9.7万辆和39.3万辆,分别同比下降36.5%和37.4%。
“去年上半年突发疫情及政策影响导致新能源汽车销量集体下滑,而动力电池装车量也随之下降,从而影响电池供应商收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对北京商报这样表示。
在外界看来,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其营收和净利润应该会得到回升。但对于宁德时代而言,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曾作为“立身之本”的技术路线已摇摇欲坠。
早在2011年,宁德时代就在福建宁德市成立,但在彼时的动力电池赛道上,已然慢了许多,它前面已有比亚迪和国轩高科两个已实现“自给自足”的玩家。
作为宁德时代创始人的曾毓群自然也看到了这点,于是在公司创立之初,就另辟蹊径——没有将当时市场普遍认可的磷酸铁锂路线作为主打路线,而是选择了成本更为高昂的三元锂路线。
就在曾毓群做出这个选择后,政策也帮了他一把。
在宁德时代成立的一年后,中央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要达到150Wh/kg以上,而在那时只有三元锂电池能达到这一指标。
于是,在政策红利的“加速”下,宁德时代于2017年借势超越了比亚迪和国轩高科,一举成为了动力电池行业的“一哥”。在这之后,宁德时代继续在三元锂电池方面做着研发,并在两年后推出并量产了“811电池”。
宝马iX3搭载的宁德时代811电池,图源宁德时代官微
简而言之,811电池即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中镍、钴和锰三者配比为8:1:1的三元锂电池,这一电池可以将能量密度提升至170Wh/kg,并有效的提升装载此款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811电池虽有诸多优点,但自推出后就一直备受质疑。
首先就是电池的安全性。据未来汽车日报报道,去年国内市场发生了超过20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这其中多为装载三元锂电的车型。而随着去年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一场“针刺试验”,更将宁德时代的811电池的安全性送上舆论的焦点。
“按照目前的技术,811电池系统做到不起火几乎不可能。如果要做到单体电芯不起火,估计会采用固态/半固态电池,或者较大地牺牲能量密度。”新能源汽车行业专家傅振兴对车市物语这样表示。
除了安全性之外,三元锂电池目前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被挤压。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1月,国内三元锂电池共计装车5.9GWh,同比累计下降8%;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4.7GWh,同比累计增长上升13%。按照这个趋势,2021年磷酸铁锂的装机量大概率会超过三元锂电池。
正如如此,去年业内一度有传言称“宁德时代会放弃811电池”,宁德时代虽然对此进行辟谣,但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和市场份额受挤压等“内忧”问题依然存在。
相比于“内忧”的困扰,对于宁德时代而言,“外患”或许更具有威胁。
其实,宁德时代前几年之所以可以坐到“一哥”位置上、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还要得益于政策的扶持。
2015年,工信部推出动力电池“白名单”,国内新能源车企只有采用“白名单”中企业的电池才能获得补贴,进入“白名单”之中就有宁德时代。
借此,宁德时代在政策的扶持下驶入发展“快车道”。2019年,包括华晨宝马、宇通客车、中通客车、厦门金旅、北汽、中车集团、吉利在内的各个车企,宁德时代电池的装机比例都在90%以上。
但随着当年工信部取消了“白名单”,挡在外资动力电池企业面前的“墙”被推倒,这些企业就此进入国内市场再无阻碍。而作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一哥”的宁德时代,首当其冲地迎来了LG化学、SK等外资电池企业的挑战。
据SNE Research 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8月,LG化学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市场的15.9%,排名第一,宁德时代以15.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这之后,宁德时代虽夺回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的位置,但LG化学和松下依然在其身后紧追。
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
数据来源于SNE Research,连线出行制图
其实,随着宁德时代在市值上超越中国石油后,在业内看来一个新的能源时代就随之开启。但对目前的宁德时代而言,除了要面对自身“内忧外患”的问题之外,还要思考一个“老问题”——如何继续稳住动力电池行业“一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