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带来了两辆氢能源汽车。一辆是4.5吨高端城市物流车,被称为中极天玑。一辆是49吨6×4半挂牵引车,被称为中极天枢。仔细分析这两辆中极汽车的类型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极天玑的整备质量是2.9吨,它实际上是一辆总重4.5吨的封闭货车,载重1.55吨,车长5995mm。中极天枢的整备质量是10.5吨,所谓的49吨指的是三轴牵引车与三轴半挂车总重49吨,中极天枢牵引车准拖挂车总质量38.38吨,牵引车车长7400mm。中极汽车的推出让人们发出了对能源问题的思考,在排放标准日趋严格的今天,什么样的能源才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汽油车和柴油车的可靠性当然是有目共睹的,那些质优耐用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车型几乎都是燃油车型。尽管燃油车具备诸多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燃油车带来的污染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探索的过程中有人想到过液化石油气(LPG),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油改气的公交车和出租车,还有一些车型新车就是安装了LPG发动机。北京的朋友大概还会记得当年那些红绿黄色涂装的公交车。在那个发展LPG汽车的时代,广州被车迷朋友们亲切地叫做“煤气都”。
通过十多年验证,人们发现LPG还是不尽理想,环保的作用仍达不到预期。还未等LPG全部淘汰,有些地区又开始逐步使用液化天然气(LNG)和压缩天然气(CNG)汽车了。现在LNG在国产卡车上已经大量应用,CNG汽车在重庆和四川等地也有较高的保有量。天然气确实有一定环保的作用,燃气的养车成本确实也比燃油便宜了一些,可又免不了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加气难加,有站无气的“气荒”又搞得司机朋友们苦不堪言。加气难的问题对于公交车和出租车这种在城市使用的汽车还好说,毕竟一般跑不远,哪里能加到气一般驾驶员都知道。
可是对于长途行驶的卡车而言,加气难的问题尤为严重,万一跑的路线太长,又没有加气站,那可就真的停在路上回不来了。燃油的车没油了,还可以联系送油或者请求路上的车辆协助,实在不行大不了拎着油桶走着去加油带回来。天然气车没气了难题就来了,救援工作都很难开展,搞得开LNG卡车的驾驶员们不得不精打细算,尽量走固定的路线,稍远一点的路线有钱也不一定敢赚。既然加气难,那就搞油气两用吧,天然气车加个油箱,问题是解决了,可那相当于又绕回到原点了。本来就是为了不烧油搞出烧气的车,转了一个圈,又变成烧油的了。
除了天然气,纯电动也是一种新能源形式。纯电动汽车是现在常见的新能源车,它确实在行驶中不排放废气,可是提起纯电动车,多少年一直是喜忧参半。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买车是个好事,可都怕买个“电动爹”回家。且不说纯电动车安不安全的问题,发电无不污染这个问题有多少人想过没有,纯电动不污染,发电污染,那照样还是污染,只是换了个形式。实际上纯电动车的历史比使用内燃机汽车历史还要长,可是问题还是出现在电的储存上,储存电比发电的问题还大,电能无法大量储存,续航能力就无法保证。而且各种形式的电池都有使用寿命,有些地区的纯电动公交车跑一年,凑合挪一年,挑好的还能再跑一年,第四年就得摆着看,就是因为电池衰竭所致。那怎么办,换电池又得花钱。不换电池,把车报废了买新车,那电池没节约,还浪费了钢铁资源。其实,纯电动车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换下来的废电池怎么处理?这还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那么,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能源,就没有其他形式的能源可利用了吗?回答是:有。举个例子,二甲醚(DME)。二甲醚,化学式的是C2H6O。二甲醚作为燃料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二甲醚的优点之一是成本低,但会腐蚀橡胶圈,使用二甲醚燃料应使用专门的灶具。有的黑心商人把二甲醚掺入到液化石油气钢瓶中卖给消费者,这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有没有二甲醚汽车呢,也有。
沃尔沃卡车公司在2009年9月底就曾宣布,该公司用14辆沃尔沃FH卡车将于2010—2012年在瑞典的4个不同地点进行二甲醚试用试验。国内有没有类似的试验呢?也有。2013年1月10日,力帆时骏格奥雷成功运行过二甲醚——天然气混燃重型卡车,如今这些报道还能找到,可是至今仍然没看见这项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至于格奥雷嘛,就不说二甲醚车,连它的柴油车现在都难得一见)。确实有些地方还有过二甲醚公交车,可是至今仍未铺开,没见到量产,令人遗憾。除了二甲醚,北京公交2008年7月至12月还试用过一辆乙醇动力的斯堪尼亚客车,可是试用完了也就完了,到现在北京公交没有出现过第二辆这样的车。难道是这条路走不通吗?这是个问号。
有人说氢能是真正的绿色能源,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水电解又得到氢气氧气。是这么回事,可是电解水需要能量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可以肯定的是,氢能源虽然是当下一种方兴未艾的新型能源,但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除了氢能源,新能源汽车一定还有其它的发展方向。比如超级电容,比如压缩空气动力等等。每一种新能源车从概念到量产,必然需要一段时间的研发和准备,而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也是一直在热切的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