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亏损5亿的图森未来,如何继续讲好造车故事?

不二研究
关注

自动驾驶正置风口浪尖。

8月16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管理局(NHTSA)对特斯拉驾驶辅助系统展开安全调查,此次调查涉及76.5万辆特斯拉。

调查当日,特斯拉股价大跌4.32%,各大新能源和自动驾驶相关股票应声大跌,“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NASDAQ:TSP)收跌1.04%。

8月5日,图森未来披露2021年第二季度报,据其显示,2020Q2营收同比增长463.50%,而净亏损却同比扩大314.93%。

第二季度报披露次日,图森未来股价收跌9.91%;截至美东时间8月26日美股收盘,其报收47.95美元/股,较发行价涨19.88%。

在「不二研究」看来,尽管自动驾驶卡车拥有广阔前景,但图森未来目前持续巨额亏损、不断烧钱、商业化进程缓慢,仅凭缥缈的未来故事,恐难留住"用脚投票"的二级市场投资者。

资本宠儿与“流血”上市

2015年9月,陈默和侯晓迪联合创办图森未来,两个从未涉及“无人驾驶”领域的创业者,试图通过人工智能为全球物流运输业赋能。

图森未来的前身是侯晓迪于2014年创立的知图科技,原业务为用AI技术做原生广告,后侯晓迪与陈默结识,决定在人工智能领域寻找新的创业方向,最后瞄准自动驾驶。

据晚点访谈消息,陈默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创立之初,图森未来选择三个方向——卡车、L4、美国市场。

选择卡车主要原因在于,卡车主要服务于干线运输、物流园区等半封闭区域,更适合自动驾驶技术落地,且相较乘用车落地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少。陈默曾预估,乘用车无人驾驶落地需500亿美元,而卡车仅需10亿美元。

同时,图森未来选择L4和美国市场作为突破方向。在自动驾驶级别中,L1-L3为辅助驾驶,L4则被视作真正的自动驾驶,不再需要驾驶员,可为物流企业解决司机成本这一大痛点。

选择美国市场作为突破点,主要因为美国卡车司机缺口大,司机成本占比高,且早已成为卡车运营成本的最大部分;图森未来的L4自动驾驶技术,若能成功落地美国,则未来空间可观。

未来L4落地美国卡车运输的故事,让图森的融资历程异常顺利。IPO前,图森未来累计完成10轮融资,募资超8亿美元,新浪、英伟达、UPS、鼎晖投资、大众集团等都是其股东。

从图森未来的招股书和上市后披露的首份财报来看,这个“资本宠儿”却一直在“流血”。

据图森未来招股书和2021年第二季度报显示,图森未来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0.9万美元,71万美元,184.3万美元,2019-2020年同比增长分别为7788.89%和159.58%;2021年上半年营收为242.6万美元,同比增长364.75%。

从营收增长幅度看,相较各项支出而言,图森未来的营收规模可谓“杯水车薪”。

据招股书和二季度报显示,图森未来2018-2021H1的净亏损额分别为4503.4万美元、8488.3万美元、1.78亿美元、5.02亿美元,净亏损成倍增长,2021年上半年净亏损便超2018-2020年三年总和。

目前,图森未来仍处于大幅亏损状态,对于何时实现盈利,目前来看,仍遥遥无期。

在「不二研究」看来,图森未来所处自动驾驶行业仍处投入期,商业化进程缓慢,前期投入大,未来亏损将持续扩大。若商业化迟迟无法落地,仅凭缥缈的未来故事,恐难继续俘获投资者“芳心”。

70辆卡车与缥缈未来

2020年7月,图森未来启动了AFN(Autonomous Freight Network),即无人驾驶货运网生态系统,此系统联合了自动驾驶卡车车队、物流枢纽中心(货物中转仓)以及运营监管系统。

据招股书介绍,此系统主要利用图森未来特有L4自主半卡车,采取“即插即拔”的模式,建立运输中心,通过无人驾驶卡车进行点对点运输。

AFN的收费模式有两种:一是第三方购买自动驾驶卡车,货运公司运营方向图森购买卡车,并订阅TuSimple软件服务,订阅费为0.35美元/英里,可为货运公司节省0.4-0.5美元/英里驾驶员成本。

二是将货运任务交由图森的卡车车队运输,按照1.45美元/英里标准收费,美国传统运价为1.7美元/英里,可为货运企业节省0.25美元/英里。

目前,图森未来的242.6万美元的营收全部来自于第二种模式。然而,在「不二研究」看来,现阶段,AFN的第二种模式还无法让图森未来实现盈利;在自动驾驶发展初期,图森未来需要提供大量补贴来吸引客户。

据图森未来2021年二季度报显示,图森2021年上半年营业成本为522.8万美元,即其毛利率为-115.50%。

据图森未来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图森未来拥有70辆L4自动半自动卡车;在近期发布的二季报中,其未披露自营卡车数量,但从资产表看,卡车资产数据并未出现太多改变。

截至2021年H1,图森未来凭借这70辆改装卡车开发出七条货运路线,累计道路驾驶里程约460万英里,环比增长26%。

显然,仅靠这70辆的卡车,无法支撑图森未来的AFN商业化落地。

不仅如此,AFN模式仍处于“故事”阶段,真正落地仍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关,即:不断烧钱。

据图森未来招股书和2021二季度报显示,2018-2021H1图森未来研发费用分别为0.32亿美元,0.64亿美元,1.32亿美元,1.17亿美元,在总支出中分别占比70.88%,72.30,75.04%,64.49%。

截至2021年H1,图森未来研发团队人数超千人,环比增加23%,占总人数超80%。

在重研发的投入下,图森未来在自动驾驶卡车领域取得一定领先,但亦并未研发出可以落地的自动驾驶技术,盈利仍遥遥无期。

据招股书介绍,图森未来在卡车运营数量达到5000辆以后,将实现盈利,但图森未来的产品于2024年开始交付。

截至2021年H1,图森未来自称L4级别的自动驾驶卡车已预定超过6500辆。理论上,图森未来2024年开始便能实现盈利。

「不二研究」发现,图森未来的财务报表中,未有任何一栏显示出了这6500辆卡车的预定款项;且其在风险提示中指出:这些订单随时可能取消。

换言之,公司能否顺利将预订单变为业绩仍未可知;就其目前的AFN模式来看,更像一个用70辆卡车构造的缥缈未来。

多项制约与造车新故事

据Future Industry Insight分析,2020年全球自动驾驶卡车市场规模为10.04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16.69亿美元。

在自动驾驶卡车领域,资本投资热情高涨,图森未来将面临激烈竞争。

在国外,Waymo在6月完成2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Aurora正在筹备以SPAC方式上市,其已在加州、宾夕法尼亚州等多地组建团队,或与图森未来在美国市场“短兵相接”。

在国内,嬴彻科技、智加科技、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也受到资本青睐。其中,嬴彻科技和矿车无人驾驶公司易控智驾在8月9日宣布,分别获得2.7亿美元B轮股权融资和数千万美元B1轮融资。

目前,嬴彻科技已与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分别联合研发两款搭载轩辕系统的L3重卡,智加科技和小马智行也在自动驾驶卡车方向取得突破。

在「不二研究」看来,自动驾驶卡车赛道仍处发展初期,潜藏的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等不可控因素难以避免。

从技术上看,L4自动驾驶技术短期内难以实现。

以L4技术“落地”美国为例,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仅发展到L2级别,要迭代到成熟的L4级别,投入时间成本未知;其次,L4自动驾驶技术的操控需要4G或5G信号,但美国高速公路并非4G或5G全覆盖,干线覆盖率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提升。

从政策环境而言,图森未来面临不确定的政策监管风险。自动驾驶在美国等并未正式立法,但可以预见:未来,自动驾驶的相关法律必然更为严格。

同时,由于自动驾驶卡车抢占卡车司机就业市场,易遭卡车司机抵制。

据智能制造网消息,早在2018年,美国卡车司机协会便举行抗议活动,并成功说服国会在新版法案中剔除支持自动驾驶卡车发展的规划,目前美国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总体规划》,启动自动驾驶卡车相关评估,但仍无相关统一标准。

或许掣肘于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在短期内难以突破,图森未来也将眼光投向造车领域。

今年7月,图森未来宣布在国内启动造车项目“图灵智卡”。

据汽车之心报道,一向宣称要做L4自动驾驶的图森未来,第一款车将会是具备L2辅助驾驶功能的箱式货运车,预计2023年交付,并在下一阶段打造 L4 自动驾驶功能的重卡车型。

据图森未来二季度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图森未来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4.9亿美元。

按照其目前半年烧掉5亿美元的速度,恐难支撑到其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而造车也是一个烧钱的项目。图森未来造车,亦或只是继续获取融资的新“故事”?

图森未来,难寻未来?

刚刚起步的自动驾驶卡车行业,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未来行业格局。

作为“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直面二级资本市场的严格审视。显然,仅凭缥缈的未来故事,无法“留住“用脚投票的投资者。

在自动驾驶卡车赛道,不确定因素众多;当AFN落地困难、短期难以盈利,图森未来选择开启造车项目,更像是为了继续融资而造的新“故事”。

上市只是一个起点,在自动驾驶卡车的未来竞争中,谁掌握核心技术,且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谁才有可能在厮杀中寻得未来。

图森未来,路还很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市值蒸发100亿美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怎么了?》,子弹财经

2.《对话图森未来陈默:无人驾驶不是一个欺诈行业》,晚点LatePost

3.《70辆卡车的资本故事,图森未来还能讲多久?》,节点财经

4.《几十辆车撑起400亿市值:图森未来跌破发行价,卡车自动驾驶是画饼》,明镜Pro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不二研究郑重声明:文中观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就此提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谨慎理性作出投资决策。

作者/永阳

监制/Yoda

出品/不二研究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