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vian的成功和滑板式底盘的应用范围

电动汽车观察家
关注

今天来谈一谈滑板底盘领域的发展。我想说的是,Rivian登陆美股,并且拿到一个很高的估值,原因是股东方亚马逊的全力支持,以及在纯电动皮卡这个美国最火热的赛道首先交付等。纯电动滑板式底盘更像是Rivian的一个标签。而在中国,类似创业的企业能否复制这样的商业模式,我是打一个打问号的。

第一部分

Rivian的成功和滑板式底盘的应用范围

从汽车行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融合的发展来看,电机模块化、电池和底盘一体化、整体底盘可配置也确实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大的逻辑来看,汽车企业采用滑板式底盘,主要是为了减少开发周期,实现零部件通用化、零件少量化,滑板底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滑板底盘其实从逻辑上来看,就是把原来的非承载车身结构在电动汽车里面演绎了一遍,按照一苒之前的说法:

滑板底盘=非承载车身结构+线传转向/制动系统+电池包与底盘一体化

在这里必须要回到非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车身在乘用车行业的差异:

1. 非承载式车身是整车具有刚性车架(底盘大梁架)。在燃油车里面,这种非承载式车身中发动机、传动系统、车身等总成部件都是用悬架装置固定在车架上,车架通过前后悬架装置与车轮联接。这套系统的优点是底盘强度较高,抗颠簸性能好,此外四个车轮受力再不均匀,也是由车架承担。缺点就是车身和车架是刚性联接的,在公路上行驶时会产生震动,客户体验并不好。

2. 承载式车身是乘用车进化出来的,在设计中没有刚性车架,只是加强了车头、侧围、车尾、底板等部位,发动机、前后悬架、传动系统装配在车身上设计要求的位置,车身负载通过悬架装置传给车轮(整个车身为一体,悬挂直接联在车身上)。这种设计,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固有频率震动低,噪音小,具有质量小、高度低、装配容易等优点,所以在大部分轿车采用这种车身结构。

也就是说国内大部分的乘用车的绝大部分都是承载式结构,毕竟舒适性是大部分人的追求,车企在能取代的细分领域中都用承载式车身取代非承载式车身。只剩下货车和越野车,为了载重,为了越野和应对恶劣的路面,必须有厚重的底盘,才会保留非承载式车身。在电动汽车时代想一下子翻盘,这个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备注:我看到有媒体把所有的电动汽车平台(特斯拉、MEB、EMP和eTGNA)全部划入滑板式底盘的设计,这个有点混淆概念了

从整体设计来看,欧美面向整车企业在纯电动平台之外,在大型车领域去开发滑板底盘的公司,这里主要包括Rivian 、Arrival、Canoo、REE(估值:Rivian: 1000亿美元 ;Arrival:100亿美金水平 ;Canoo 和REE都在10-20亿美金水平)。

1)Rivian其实是通过滑板底盘制造设计概念,来吸引投资者和车企合作,最后逐步长大成为一个美国的新造车企业。在得到亚马逊老板的青睐以后,Rivian自建品牌自己造车(2019年亚马逊向Rivian订购了10万辆电动送货车,并在随后进行了投资,成为Rivian变化的关键点。)

从那以后,Rivian就找到了金主爸爸进入发展快车道,多家车厂和投资机构都在亚马逊的背书下进行战略投资。Rivian发布了一款皮卡、一款SUV、一款Van货车。从产品逻辑来看,产品和滑板底盘的应用关系非常紧密。

中国会有自己的Rivian吗?前景如何?

图1 Rivian在皮卡、SUV和后续亚马逊需求的商用车上都是一种方案

2)Arrival侧重于商用运人载货,之前主要是现代和UPS来做支持,整体的路径包括电动大巴、电动货车和一些较小型的运输车辆。

中国会有自己的Rivian吗?前景如何?

图2 Arrival的滑板式底盘

3)Canoo和REE:这两家其实都是更技术化,Canoo由三名宝马前高管联合创立的初创公司,三款车型分别为Canoo Lifestyle Vehicle,Muti-Purpose Delivery Vehicle,Pickup Truck。这三款车型都想通过第三方制造车辆,然后由自己的品牌来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创新车辆订阅服务。REE强调的是高度的模块化和灵活组合,都是止步于技术层面,在车辆对接和生产这块其实没有特别大的突破。

中国会有自己的Rivian吗?前景如何?

图3 Canoo和REE的设计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关键点进行分类的话,大概有:

1)车企开发的电动平台都是基于承载式车身,而非承载式车身的逻辑在美国这种围绕皮卡和大型SUV产品需求旺盛的企业是存在的,车企主要的乘用车路径和滑动底盘的应用场景是有差异的。

2)滑板底盘更像是一种技术,想要发挥好,需要和车企尽快达成协作,双方要有利益点才能有效合作。

3)滑板底盘其实和线控没啥关系,想要做起来只需要成熟的技术,Rivian目前阶段性成功,就是第一个把纯电动皮卡抢在特斯拉、福特和通用之前开始交付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