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成全球汽车产业创新支点

汽车纵横全媒体
关注


中汽协轮值会长、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  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缺芯问题:

整体向好,但暂不能彻底解决

在2021年,芯片短缺问题困扰了汽车行业一整年。缺芯问题自2020年底开始爆发,2021年全球汽车产业深感“芯”痛,很多汽车企业因此减产停产。当然,影响汽车缺芯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新冠肺炎疫情、芯片生产厂遭受火灾等突发性因素影响,也受芯片产业本身周期和部分企业囤积芯片等因素的影响。最终结果是,汽车产能受到缺芯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2021年整年的汽车销量。

“芯片问题对汽车行业发展影响很大,可以说是2021年最大的一个变量要素,大概影响产销8%-10%。当然,各家企业具体情况不等。”朱华荣说,对于芯片问题,各企业都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都在积极研究对策。

朱华荣分析,从短期看,企业在“抢、拉、逼”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一个优胜劣汰过程。“从长远看,今年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仍会有很大影响,但今年肯定要比去年向好,不过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目前大家都在抓紧研发汽车芯片,但可能难以短期内解决,各方需要努力,也需要国际供应环境变化。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我相信未来这个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芯片问题有其不确定性,可能影响汽车行业发展,但我们做2022年市场预判时,发现有利因素和积极因素有很多,因此缺芯问题有可能逐渐缓解,市场化机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付炳锋说。

付炳锋指出,我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保障了汽车市场持续增长;汽车市场潜力巨大,需求依然旺盛;疫情防控常态化,由疫情带来的市场影响逐渐减弱;伴随芯片短缺逐渐缓解,汽车供给能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进一步推动汽车消费稳定增长。这些都是有利于市场化机制解决缺芯问题的积极因素。

其实,工信部也一直在积极应对汽车芯片短缺问题。比如,组建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建立重点整车企业生产情况周报制度,加强各方协调,推动提升汽车芯片供给能力;支持行业机构搭建供需信息对接平台、上下游沟通协调渠道,加强汽车和零部件企业与芯片厂商直接沟通交流,促进供需对接;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和保险补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并配合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处理汽车芯片领域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快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和细分领域技术标准研制,建设汽车芯片测试和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举措对保障汽车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全球主要芯片企业已在加大汽车芯片生产供应,新建产能今年下半年将陆续释放。业界预计,2022年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情况将逐渐缓解。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  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自主品牌:

要抓住未来3-5年机遇期

中国品牌汽车在2021年也表现亮眼。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4%,占有率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售247.6万辆,同比增长1.7倍,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显然,中国品牌的销量增长率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

据部分汽车企业公布的2021年销售数据,长安汽车销量为235.05万辆(含合资品牌),同比增长14.8%,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204199辆,同比增长23.1%。朱华荣说:“自主品牌扛起大旗,既有规模,也有效益,转型重塑曙光在即。”而吉利汽车销量为1328029辆,同比增长1%,而旗下领克品牌首次年销量突破20万辆,吉利品牌出口超11万辆、同比增长58%;长城汽车销量为1280993辆,旗下哈弗品牌销量为77万辆、欧拉品牌销量为13.5万辆;比亚迪销量为730093辆,同比增长73.3%;一汽红旗品牌销量再创新高,达到30.06万辆,同比增长50%,而其2017年销量只有4702辆。

有人统计,目前中国大概有150个汽车品牌。朱华荣说:“我相信有些品牌会迅速被淘汰。近几年中国主流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发展越来越好。中国品牌汽车的产品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口碑越来越好,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品牌力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更加凸显。”

朱华荣认为,品牌力最后表现在价格差距上。比如,与国际品牌相比,中国自主品牌的紧凑型轿车原来有30%的差距,而现在只有15%的差距;长安、长城、吉利等品牌的主流大众车型的价格和大众、丰田相比就是这样。当然,SUV的价格还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朱华荣说:“品牌用户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来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用户不搭界,现在是同台竞技。比如我们有些车型,40%的用户是从合资品牌转移过来的。用户原来计划购买合资品牌,但看完合资品牌,最后转购自主品牌,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欣喜的一点,说明中国品牌已经在对用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现在用户为何选择中国品牌?朱华荣认为有以下诸原因:

一是中国品牌迅速调整,精准把握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战略机遇。“很多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定位过程中做了充分市场调研,而且都是一把手亲自抓,经常与用户交流沟通,甚至直接建立微信群,随时倾听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有时说,中国品牌的用户很幸福,可以和企业最高层领导直接交流。这样交流直截了当,省去了很多繁琐环节,能对用户的关注、服务等作出快速反应。这样,中国品牌可以形成差异化竞争能力,而不是硬对硬地去打价格战等。”

二是在转型过程中,中国品牌在研发领域快速投入并形成独立的体系化能力。“目前,中国品牌在整车、车身、底盘、发动机和变速器等方面都已经完全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技术能力已经全面构建。实际上,最近15年自主品牌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三是中国品牌彻底解决了原来产品质量存在的难点问题,产品质量甚至超过一些国际品牌的水平。比如千车故障率,国际上大多数品牌大概是8-10,而现在中国品牌有的已达到5-7,超越了行业平均水平。与国际品牌相比,“不是和你差不多,而是已经比你更好了”。在服务方面,中国品牌效率高、快捷、服务好的优势也日益凸显。在新一轮竞争中,中国品牌可以和国际大品牌并行前行、同台竞技。

四是中国品牌被新的消费群体尤其90后、00后所接受。“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新技术领域抢抓机遇,产品创新持续不断,逐渐形成创新优势,现在已经形成造型美、颜值高、技术配置高、新技术应用多等品牌特征,满足了他们的新需求,让他们非常信任。新的消费群体拉动着中国品牌汽车的消费。”

近年来,中国品牌“向上”发展也有目共睹。至于品牌向上如何实现突破的问题,朱华荣说,在战略上,中国品牌将加速战略转型或能力重塑。方向上,要加速向智能、新能源、低碳、出行服务和科技公司所属特征转型;产品上,要加快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和“健康化”方向发展,因为汽车正由硬件向软件方向转型升级,能力结构需要重塑;品牌上,要抢抓新营销变革机遇,向中高端市场进军。“中国汽车品牌要加速在新的赛道上突破创新,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助力品牌向上,促进汽车产业良性竞争发展。”

“中国品牌向上是大家的共同期待,所有自主品牌都在沿着这个方向努力,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也特别重视中国品牌向上发展。”付炳锋说,中汽协和国家相关部委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工信部指导和支持下,2021年中汽协组织开展了“2021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包括在业内首个开展中国汽车品牌在同一主题“看见中国汽车”下的品牌巡礼全国行,成立中国汽车企业首席品牌官联席会,举办中国品牌发展主题论坛等专项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付炳锋说,2022年中汽协和工信部还将继续推进以“技术突破与创新”为主线的“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专项行动”,以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和整体形象。

“中国品牌要抓住历史机遇,特别是要抓住未来3-5年发展的机遇期,抓住国际市场,加速品牌向上。”朱华荣说,“中国汽车品牌要做强做优做大,自主品牌必将脱颖而出。我相信,未来10年将会诞生世界级的中国品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