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智能芯片格局尚未固化
2016年9月9日,余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特意实名注册了知乎。
“如何评价余凯创立的horizon robotics?”
在这条问答下面,有人批评他是“大忽悠”,并对地平线做出了必死的终局预测。
五年之后,地平线不但没有死,而是乘着AI芯片的东风,成为了汽车圈炙手可热的新星。
余凯做人工智能出身,2012年加入百度,组建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
在加入百度之前,余凯是一个妥妥的学术派,官方资料来看,他曾先后受邀在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学府讲授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加入百度时,余凯应该是非常满意,他甚至还说服多年好友吴恩达(Andrew Ng)加入,担任百度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作为谷歌大脑项目之父,吴恩达加入百度,一度轰动全球科技行业。
但显然,余凯是一个不甘于在技术黑洞里默默发光的人。
在百度工作3年后,余凯决定辞职创业。2015年7月,地平线成立,定位AI芯片创业企业,致力于边缘人工智能芯片及解决方案的研发。
余凯的野心一直很大,他成立地平线的初心,是想让世界上所有的设备具有从感知、交互、理解到决策的智能。
基于这个战略,地平线发布了两套产品,一套是针对智能家居的“安徒生”系统,一套是针对智能驾驶的“雨果”系统。
后来,这两个以文学巨匠命名的产品线,逐渐消失在地平线的传播文案里。取而代之的是“征程”和“旭日”,两个与地平线更统一风格的产品语言。
2017年12月,在中国大饭店,地平线正式展示了基于自主研发的第一代AI 芯片——面向智能驾驶的“征程”和面向AIoT的“旭日”。
2019年,地平线发布了征程2和旭日2;2020年,征程3和旭日3面世,且征程2累计出货量突破16万片。
2021年2月,地平线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达9亿美元,成为AI芯片领域的独角兽企业,2021年5月,地平线发布征程5。与此同时,征程芯片已经成功配套10余家车企多款车型。
地平线征程5
经过六年部署,地平线在国内汽车行业的影响力初步奠定。但地平线踏入的,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异常激烈的赛场,站在它对面的正是消费电子时代的芯片巨头们,竞争才刚刚开始。
智能驾驶这个赛道,曾长期被Mobileye和赛灵思两家芯片供应商把持。
野蛮人在不断涌入。2015年,也就是地平线刚刚成立的这一年,英伟达推出了Drive PX自动驾驶平台,正式宣布进军汽车赛道。
2016年1月,英伟达发布自动驾驶平台Drive PX2,特斯拉是Drive PX2的首批客户之一。
2017年初,英伟达发布了Xavier芯片,一款严格意义上的SoC,算力可达30 TOPS,功耗仅为30W。国产智能驾驶能力最强的车型小鹏P7,搭载的就是这款芯片。
在发布Xavier的两年后,英伟达又打出一个王炸,震惊了整个汽车行业。2019年11月,英伟达发布了Orin X芯片,单颗算力达到了254TOPS,这款芯片计划在今年投产。
英伟达Orin芯片
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今年的主推车型都搭载了这款芯片,包括蔚来ET7、蔚来ET5、理想X01、小鹏G7、威马L7、R汽车ES33、智已L7等多款车型。
这还没完。2021年4月,英伟达再次发射原子弹,发布最新一代自动驾驶芯片Atlan,算力可达1000TOPS,并将用于多家汽车制造商的2025年车型上。
一轮接着一轮,英伟达以领先行业其他竞争对手几代产品的算力水平,不断的发起轰炸。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强劲选手是芯片巨人英特尔。虽然英特尔这几年有些显得暮色沉沉,在CPU、GPU市场遭遇了AMD和英伟达的猛烈狙击,但是巨人的护城河还是很深,几家企业的战火正在从消费电子端烧到了汽车市场。
面向汽车市场,英特尔没有英伟达动身早,但是入局方式很取巧。2017年4月,英特尔以总价值153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Mobileye,一下子就把脚跨进了汽车市场。
Mobileye成立于1999年,2007年,Mobileye 发布了旗下首款自动驾驶芯片EyeQ1,迅速被宝马、通用和沃尔沃应用在量产车型上。
自此之后,Mobileye出货量一路走高,截至2021年底,EyeQ系统集成芯片的出货量已突破1亿片。
但是,近几年,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式演进,以及自动驾驶对于大算力的追求,Mobileye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比于性能王者英伟达,Mobileye进展平淡,被多方夹击抢走了大量订单,业内出现了不少唱衰的论调。
今年1月4日,Mobileye在CES上宣布,推出了其迄今为止最先进、性能最强的自动驾驶系统集成芯片EyeQ Ultra。
Mobileye介绍,这款芯片基于第七代EyeQ芯片技术架构打造,算力为176TOPS,预计将于2023年底供货,并于2025年全面实现车规级量产。
这次产品发布,被看作是Mobileye的奋起反击,至于车企是否会买单,还要继续走继续看。
AMD来汽车市场报到的方式与英特尔相似。2020年10月,AMD宣布斥资350亿美元收购赛灵思,直接站到了英特尔的对面。
移动芯片供应商高通也来了。在智能座舱方面,高通骁龙数字座舱平台已经成为智能座舱的代名词。
2021年1月,高通推出第4代高通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采用了全球第一款5nm汽车芯片,进一步加强自己在智能座舱市场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高通也决定参与竞赛自动驾驶芯片。2020年1月,高通宣布推出Snapdragon Ride自动驾驶平台,最高算力可达700TOPS,目前已经拿下的客户包括宝马、长城等车企。
纵观全局,英伟达的智能驾驶芯片和高通的智能座舱芯片,正在对整个行业形成碾压攻势。
但总体来看,AI芯片还没有形成被国际巨头垄断或者固化的产业格局,这给国产化玩家预留一定机会。
在国内市场,地平线面临的最大对手是华为,除了“不造车”,华为已经掌握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全套核心技术。
在汽车芯片方向,华为发布了应用于智能驾驶平台的AI芯片昇腾310和鲲鹏920,以及应用在智能座舱层面的5G通信芯片巴龙5000。
除了华为以外,国内面向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企业,还有黑芝麻、芯驰科技、行歌科技等一系列创新公司。
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一市场,面对这些如此强大的对手,本土玩家们要如何取胜?
从前,国产芯片供应商总爱说,他们的主要优势在于技术开放、响应灵活,但是巨头也在改变。例如,车企对Mobileye最多的抱怨就是黑盒交付,无法满足智能驾驶全栈自研的需求。不久前,Mobileye对此也表态称未来将更加开放。
如果巨头在服务上拉齐,国产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呢?
目前来看,车企选择芯片供应商时主要参考五大维度:安全、算力、效率、成本、服务。
首先,安全不难理解,车企承担不起任何交通事故风险和召回成本。其次,算力被认为是评判芯片是否强大的关键指标之一,但只是一个粗暴的指标,有多大算力不等于能用多大算力,还取决于软件和算法能力,这就涉及到效率的维度。
另外,汽车零部件采购对于成本有着极高的敏感度,随着技术和产品越来越成熟,成本将在竞争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就是我们说的服务,能否即使响应需求、能否白盒交付,可能都会是车企考量的因素。
总之,竞争越激烈,客户越难满足。目前来看,国产芯片供应商还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好在比赛刚刚开场不久,还有奋力一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