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政策东风“奥力给”,商业化无人化“破防”,数据安全加强“治愈”,L2普及速度令人“大受震撼”,消费认知进入“觉醒年代”……留下了许多好故事,标记了产业历史中的多个“元年”,也预示着来年的万紫千红。
1
非高端品牌专利,
智能辅助驾驶普及加速
“L2级乘用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新能源乘用车超过30%,搭载5G和LTE-V2X等联网终端的车辆超过500万辆。”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透露了以上数据。2021年以来,以领克、比亚迪、哈弗、吉利为代表的传统主机厂加速落地L2级ADAS系统,小鹏、理想、蔚来等新势力率先试水L2+,拉动装配率快速提升。高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泊车等功能的装机量飞涨,依次攻克高速、停车场等特定场景,开始向城市场景挺进。从各方调研情况看,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接受度较高,使用量飙升,智能功能的便捷优势凸显。
纵横快评
量产与规模化应用是智能网联汽车后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城市场景的逐步落地标志着智能辅助驾驶下半场已经开局。L2级功能进入普及期,逐渐从高端品牌标配下沉至低端车型,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加速渗透的同时,也将改变多年来人类驾驶车辆的行为习惯,并在交通安全、运输成本、用车效率和落实“双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好风凭借力,
产业发展渐趋规范
2021年,从中央到地方继续推出、细化或修订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覆盖产品管理、测试示范、车联网、智慧城市、数据网络安全、5G、财政及人才等各个方面,顶层设计也在不断完善。例如,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开展车联网应用创新示范,实现L3级以上高级自动驾驶应用。还有交通运输部研究编制的《交通运输“十四五”立法规划》等。在标准方面,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布我国完成了智能网联汽车第一阶段标准体系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三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已发布立项公示。为更好地凝聚各方力量,在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车联网专委会统筹下,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ICV-2035)成立,由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担任组长单位,下设6个工作小组,并组建来自产学研用相关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
纵横快评
政策法规的细化有助于为产业明确方向、规范发展。业内专家指出,第一阶段建设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基本形成了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进而为实现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标准体系目标提供基础保障,加快相应标准体系建设。率先形成的中国标准,有可能通过国际合作及市场化机制成为国际标准。
3
“花式”路测!
从测试验证到多场景示范应用
2021年,路测范围在各城市继续扩大,测试规范性、场景丰富性不断提升,并在无人化、商业化等方面有所突破。如武汉建成中国首个全5G接入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示范区、国内首个“智慧全出行链”自动驾驶开放测试区在上海投入使用等。测试方案不统一、测试结果互不认可、车路配合不到位等问题也在改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立至少20个智能联网汽车测试示范区,并形成区域性互补;已开放约3900公里测试道路,发放700余张测试牌照。2021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2021年6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特定路段和区域的示范应用,统一自动驾驶功能测试标准,推动测试结果全国普遍互认。
纵横快评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从技术研发与测试验证阶段向示范应用与大规模商业推广的新阶段进发,很多技术距离大范围的推广使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智能网联汽车涉及社会、法规、经济、人和技术五大领域,面临着测试认证的系统性和广义性挑战。充分、规范和全面的测试认证才能进一步推动数据共享、结果互认,真正开启中国高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化的大门。
4
绳“数”以法,
各方加码数据安全
2021年成为汽车数据安全监管元年。上海车展上特斯拉女车主振臂一呼,智能汽车的数据安全问题很快“出圈”,引起各方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数据安全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法规文件陆续发布,《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格式与定义》等标准也随之出台。中汽协在6月举办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向全行业发布汽车大数据区块链平台,实现企业间汽车数据交互与综合应用,并保证数据资产的确权、可追溯、可用性和不可被篡改。
纵横快评
当前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每天可产生高达10TB的数据,涉及个人信息甚至国家安全的数据采集,亟需加强汽车数据安全管理,同时有效平衡数据安全和正常利用,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隐患,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从短期看,这会增加数据生产者和服务者的合规成本,但为保障整个汽车社会安全,企业越早落实数据合规,综合成本越低。
5
“吸”力全开,
产业链化身吞金兽
作为汽车行业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地,从整车企业、出行公司到科技公司,从芯片、操作系统、激光雷达到线控底盘等,智能网联汽车各领域头部企业赢得资本垂青。例如,零跑汽车2021年完成两轮融资,总金额高达88亿元;毫末智行的两轮融资金额约为13亿元;滴滴自动驾驶A轮融资就达3亿美元。文远知行、Momenta、嬴彻科技、酷哇机器人、小马智行和驭势科技等均在B轮及以上拿到1亿-5亿美元不等的融资。仅2021年12月最后一周,国内亿元级的融资就有多起。
纵横快评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投资热度有增无减。但相比早年的投资热,此轮是资本市场相对趋于冷静的选择。自动驾驶处于特定场景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前夜,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及人才等问题仍需大量资金支持,而技术、量产、商业化闭环能否打通决定自动驾驶发展的前景以及资本继续追逐的热度。各企业现阶段和之后要面对的考验是全方位的。
6
自组“王牌部队”,
中国芯片商谋“突围”
随着L2级各项功能的加快普及,车辆对自动驾驶芯片的要求越来越高。曾经以Mobileye、赛灵思等为主的供应格局逐渐生变,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等消费电子芯片巨头下场围猎。国内地平线、黑芝麻、芯驰科技等公司快速崛起,华为、零跑等下场自研。自主自动驾驶芯片迎来装车潮,搭载在理想、极狐、奇瑞等企业的多款车型上。其中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已被广泛搭载在多家主流车厂的明星车型上,目前出货量已达80万片。征程5单颗芯片AI算力高达128TOPS。
纵横快评
作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大脑,此类芯片已成为各方“必争之地”,算力军备竞赛已然开始。相比近两年行业“芯荒”,智能网联汽车的缺芯还包括对高算力等的迫切需求。在这场危机中,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厂商赢得了车企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更多装车机会。虽然在算力、功耗和效能等方面还有一系列技术、量产等难题,但国内市场及政策已提供了有利环境,中国企业显然机会多多,迎风见长。
7
深交扩容“破层”,
企业深耕朋友圈
汽车智能化正加速产业重构,供应链企业将重新审视和重塑业务形态,优化产品和业务结构,寻求共创合作和市场增量的机会,转变单一的供需关系。上汽不仅牵了OPPO的手,还与中兴通讯合作汽车电子、5G等;奇瑞发布首款汽车生态品牌, 并与阿里云签约,还与海尔合资成立公司;江淮与科大讯飞合作,百度和吉利组建的集度汽车与大陆合作,极氪将为Waymo生产电动汽车等。与芯片相关的自动驾驶合作明显增多,如地平线联手奇瑞、江淮,一汽与寒武纪合作研发,芯驰科技与上汽零束、黑芝麻智能与中汽创智合作等。各企业间的合作也在打破原有的供应链层级。
纵横快评
汽车行业的各种跨界合作,“至今已不觉新鲜”。恰恰说明产业融合、供应链重塑渐入深水区。在电动化、智能化的大变革中,汽车正与科技、互联网、通讯、交通甚至家电等行业联手驱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普及与技术进化,加速生态变革与创新。企业更加注重供应链安全与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新型供应链生态体系将为供应链企业开启新的更大发展空间。
8
“卷”起来!
“少于4颗激光雷达请闭麦”
有“割韭菜最快刀”之称的激光雷达,2021年在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层掀起了一场军备竞赛。为打造自动驾驶先进感、科技感,车企在感知硬件装配上开“卷”,激光雷达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卖点与重点硬件堆料方式之一,一条“鄙视链”隐隐成型。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飞速增长,如小鹏G9、阿维塔11、蔚来ET7、高合HiPhi Z、理想X01、智己L7、威马M7、广汽埃安LX Plus、飞凡R7、WEY摩卡等,长城沙龙机甲龙的海报甚至公然喊话“4颗以下请别说话”。
纵横快评
从摄像头到“屏”战再到激光雷达,消费者只愿享受商家“卷”的成果,不想参与“卷”的竞争,虽然不是落实L4级自动驾驶的唯一方案,激光雷达以其在远距离全方位探测、分辨率等方面的优势,仍然成为众多车企之选,并为车型的高端化、科技感加分。几颗不是目的,适应国内复杂路况、切实符合用户使用场景、推动高级自动驾驶安全落地,才是这场硬件军备竞赛的“硬道理”。
9
高光时刻,
自动驾驶无人化商业化破局
2021年,在政策法规标准加持下,多场景运用正加速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10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以下简称政策先行区)正式开放无人化测试场景,百度、小马智行首批获颁通知书。11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发布,并向百度等企业颁发商业化试点服务许可。10月,长沙成为国内首个规模化落地V2X商用场景的城市。百度Apoll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在多地向公众全面开放相关项目。12月8日,国内首个由车企主导推出的L4级自动驾驶运营平台享道Robotaxi也正式在上海启动运营。在无人配送领域,毫末智行获得美团和阿里的订单,第1000辆车量产下线。“双11”期间,阿里达摩院推出350多辆“小蛮驴”无人车,在10天内配送100万件快递。
纵横快评
也许多年以后才会意识到2021年这一个个瞬间竟是历史节点的“名场面”,而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年中国自动驾驶从测试示范真正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也将成为变革中国未来出行方式的起点。无人驾驶是未来交通发展的确定方向,北京政策先行区率先创新管理政策,首次将网络安全测试纳入无人化管理政策中,填补了行业空白,也为企业开展无人化道路测试提供了政策依据。无人驾驶加速走进日常生活,对冲人口红利消减,助力“双碳”落地。
10
消费“觉醒年代”,
自动驾驶宣传归位
“智能”成为消费者买车时越来越看重的标签,也是众多车企宣传的核心卖点。然而,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在用户的认知中面目模糊,甚至被厂家或经销商误导,认为开车时可全面解放双手。2021年,从特斯拉到国内造车新势力产品发生了一系列后果轻重不一的事故,为自动驾驶宣传敲响警钟。车企开始重视规范相关的宣传话术,并加强对用户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的科普教育,例如针对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系统设置安全考试等。
纵横快评
以“血”开路,各方对智能网联汽车认知进入“觉醒年代”。企业对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宣传依照法规标准开始回归正轨,统一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及应用限制的理解,相应减少因对功能介绍的误解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生事物,难免产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各方需要包容,但更应努力避免,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