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和无人驾驶,哪个先来?

车智驾
关注

元旦前夕,12月的最后几天,国内首款车规级无人驾驶物流车,在位于中通快递总部的模拟园区场景中,正式开启了为期一月的内测。

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该车型的设计时速超过70km/h,总续航里程约有240km,理论每日可运送的快递包裹也在3000件以上。从这些参数上就能够看出,其设计初衷,便是在为收发货地之间漫长的运输线,提供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一旦通过测试开始投入使用,这款由矩阵数据科技研发、由华为DM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保驾护航、名为“开拓者号”的快递无人车,也将成为国内首个,且唯一一个可以行驶于机动车道的无人物流运输设备。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各大电商平台和科技企业,从几年前就进入实际测试使用环节的末端快递运输机器人设备。二者之间不仅有着明显的关联,组合到一起,也会让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困惑。

综合相关信息,本次车智驾要讨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车规级快递无人车的出现,是否证明了,当前无人驾驶的技术水准已经可以促使物流运输行业,到达可供大规模商用的阶段?

2.随着无人物流配送智能设备的日趋成熟,快递行业是否会从根本上受到冲击?

3.与前不久,百度和小马智行刚刚造了个“大新闻”的无人出租车相比,无人物流配送,是否更具备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

基础已成,商用“未满”

在车智驾看来,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仍然处于L2+级的普及期,以及L3级的市场培育期。

即便马上到来的2022年被誉为“L3量产元年”,大量搭载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车型会扎堆上市,但短时间内,以辅助驾驶系统为主的L2+级仍会是市场的主流。而不同于乘用车实现真正无人驾驶的高难度,对充当“送货机器人”的无人运输设备而言,L2+级的技术已然是足够了。

因此,无人物流运输大致上已经满足了大规模商用的硬性条件,只是局限于末端配送场景罢了。之所以如此判断,还有两个方面的事实补充:

1.京东、阿里、顺丰等企业,都已经在无人机和无人车方面提前数年进行布局,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早在2016年就推出无人配送车,并在疫情期间大放异彩的京东,于前不久和广州市花都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末端物流无人配送示范区。

阿里旗下,主要投放场景集中于各大高校的“小蛮驴”无人快递机器人,也在今年双11期间,累计运送包裹超过了100万件。

相对而言更注重无人机研发的顺丰,今年年初已经实现了无人机物流运输的常态化运营,并且今年9月份也开始建设智慧物流园。

诸如此类,各大科技、快递头部企业在末端物流场景中,已经基本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落地应用。尽管由于安全和技术的限制,目前还没有进行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普及,但随着基础不断夯实,大规模商用也只是时间问题。

2.与末端无人配送有着诸多相似的无人环卫领域,已经验证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商用可行性,并且展现出了千亿市场的潜力。

同样是处于场景环境相对狭窄的低速场景,无人环卫和末端无人配送一样,并不需要面对人车交杂程度较高的复杂场景。

尤其是在城市环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环卫工人年龄普遍呈现老龄化,无人环卫的市场前景也在逐年递增。

近三年来,环卫服务市场基本保持了5%左右的增长速度。参考去年全国城、县、乡镇的环卫服务市场约2049亿元的规模,再加上疫情大环境下,学校、社区、商超等场景也有了寻求无人环卫赋能的呼声,未来十年内,全国无人环卫的市场需求大概能够达到6000亿元左右。

而且,国家政策对无人环卫也有明确的支持,越来越多从事AI设计、自动驾驶、机器人研发的企业,纷纷加入到了无人环卫赛道中。这对于末端无人物流配送来说,也足以验证大规模商用的可行性。

而“开拓者号”所代表的的中端物流运输场景,已经属于高速的范畴。由于机动车道的交通环境更为复杂,在维持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想要真正实现远距离的无人运输,至少要达到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水准才行。

尽管目前有许多企业都宣布已经掌握L4级自动驾驶技术,也推出了可供实际测试应用的产品,但在L3自动驾驶车辆尚未大规模上路的当下,显然还没有迎来最好的时机。

还有,政策方面至今都没有放宽对L3级的限制,L4级无人设备距离上路还很遥远。即便是正在内测“开拓者号”的中通快递,也认为该项技术在“未来2-3年”才能走进城市场景,对更广阔的区域实现有效覆盖。

因此,物流运输环节的无人配送,尽管已经有了商用落地的技术基础,可是暂时只适用于末端场景,距离更大规模的商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虽然距离全面智能化、无人化尚有一段距离,但已经无法掩盖,在这份缓慢却坚定的节奏背后,对各个行业,尤其是快递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解放人力成本,阶段性冲击行业

机械取代人力,这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中,最基础也最直白的逻辑。

目前的快递行业仍然处于人工作业驱动的层面,运输渠道、网店铺设固然重要,但是大部分环节都依赖于数量庞大的末端配送快递员。这对企业而言,也意味着极大的人力成本。

就比如已经超越顺丰,成为行业第一的京东物流。在长达12年的亏损中,除去渠道拓展和运输设备购买等费用,最大的成本支出,大概还是源自于素来以高质量著称的快递员工团队。

无人配送的智能设备大规模普及,是必然会解放企业对人力的依赖,进而对行业结构产生冲击的。只是车智驾认为,这种冲击,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以及周期性,具体也会表现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智能无人配送设备大面积普及,取代末端快递员。

快递行业经过长期价格战的洗礼后,单票价格已然降至极低的水平,大部分快递企业早已陷入增收不增利的陷阱中。尽管目前快递价格已经有所回升,但想让快递企业扭转并不健康的营收结构,或许必须依赖于根本性的变革。

申通的大规模亏损、顺丰陷入困境、百世无力维持被极兔收购等等,足以证明现阶段快递企业已经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经营陷阱之中。“开源”不成,只能在“节流”的层面下功夫。

以目前各大企业对末端场景无人配送的开发,庞大的末端快递员体系,很可能会成为第一批遭受冲击的群体。

第二阶段——L4级无人驾驶正式商用落地,货运司机遭受冲击。

随着“开拓者号”进入内测,接下来或许会出现更多类似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物流中端运输环节的智能化,不排除也会在未来某个时间段集中爆发。

就像是L1和L2级自动驾驶技术之间,并没有特别巨大的差异,过度时间也极其短暂。L3和L4级之间,同样不存在“科技黑箱”,一旦跨过L3的门槛,L4级无人驾驶的到来,或许会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届时,大量可以行驶在机动车道的无人货车、或是支持更大吨位的无人飞机,会不断涌入市场。很容易取代货运司机的地位,借以进一步释放人力成本。

第三阶段——无人配送取代传统配送模式,逼迫“最后一公里”服务升级。

价格战平息后,围绕“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升级,正在成为所有物流快递企业的关注点。

此前极兔、百世因涉嫌低价倾销遭到有关部门的处罚,不仅给所有快递企业敲响了警钟,野蛮粗暴的价格战竞争,也在逐渐成为过去式。与之相应的,以菜鸟、京东为首的快递品牌,正在以高品质服务占据市场领先。

在解放了足够的人力成本后,服务质量自然不可避免会成为企业竞争的重心。在那时,无人配送设备的品质,以及相关的定制服务,将成为影响末端消费者用户粘性的关键。

当然了,从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至少在数年内都不需要担心行业冲击的风险。如此,也就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起,近期由百度和小马智行开启商用落地测试的区域无人出租车。

在同一时期开启阶段性测试的两大自动驾驶细分市场,究竟谁能最先完全商业化落地?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