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讯精密100亿元的入股,奇瑞的中高端新能源品牌呼之欲出

汽车公社
关注


打个比方,ODM就是指奇瑞(乙方)设计出某款产品后,现在被其他企业(甲方)看中,要求贴上后者的品牌LOGO来进行生产,或者稍微修改一下设计来生产。这样做的好处是,甲方可以减少自己研发的时间。具体而言,乙方可采取买断或不买断的方式提供给甲方。

按照这个ODM定位以及会议纪要上的话,“奇瑞优势是对产品的理解,立讯的优势是商业模式”,那么,贴牌的主导权是不是会更多掌握在立讯精密手中?显然说这个还太早。

但是,中端品牌和高端品牌谁来做,是眼前很难的问题。难到了现在奇瑞还在“酝酿”。毕竟,这次立讯精密是从青岛五道口分出部分奇瑞股权,青岛五道口的意见也是要充分考虑的。

因为,在这份会议纪要中就提到,“外界传言青岛介入之后,跟立讯的配合出现问题,这是无稽之谈。董事长本人(王来春)认为奇瑞尹总还是很值得尊敬的。立讯的介入可以帮奇瑞补齐短板,比如成本管控和智能制造。”

无风不起浪,这事相关方面肯定会仔细权衡。而且,据我所知,奇瑞这边新品牌的筹备迹象并没有停止。如果奇瑞本身再拉出一班人马来操作中端品牌或者高端品牌之一,那么,跟立讯这边的合资公司又怎么来平衡关系和调配资源呢?

毕竟,所有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奇瑞除了燃油部分投入主要的资源,包括奇瑞新能源、捷途、凯翼在内分出去的一部分资源,还花了5年时间和20亿投入混动路线的研发,去年才推出“鲲鹏动力”。纯电动这块,奇瑞虽然有很强的技术储备,但是高端品牌方面资源的倾斜还是慢了好几拍。

奇瑞面对未来最激烈的竞争,也就是接下来要做的纯电动高端品牌的话,这番折腾无疑要消耗更多的资源。

所以,第四个问题,高端电动品牌怎么做,奇瑞想好、想透了吗?

按照传统车企的思路,一般是砸钱研发推出一个高端产品,然后发布高端品牌。问题是,现在这么做有效果吗?

业内人士认为,用户选择智能电动高端品牌,比如30万元以上的车型,不会特别在乎硬件参数等等这些讲究性价比的配置,实际上感性层面(也就是“软”的方面)的东西更多。此外,配套的方面也要求更高。

别的不说,奇瑞要不要建立自己的充电桩和充电站?“我都买了一辆30万以上的电动车车了,还要跟出租车一起挤国家电网的公共桩?”这种心理下,如果奇瑞无法建立自己的补能网络,还是凑合着用第三方的充电网络,高端品牌之路“折戟”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还有,高端品牌是不是只有产品本身好就可以?完全不是。背后的文化、心理、圈层、玩法等因素是决定性的。而且,蔚来、特斯拉之所以品牌“出圈”,其创始人李斌、马斯克的个人IP极其鲜明,是特别重要的方面。那么,传统车企能拿出一个与之相比的IP吗?别说奇瑞,就是其他已经走在前面的传统车企,在这方面都是缺失的,没有太好的办法。

所以,当感性因素上升到更重要的层面,奇瑞“酝酿”中的高端品牌(中端品牌这个问题还不明显)出台后,能提供这些更加“高级感”的无形价值吗?

这就是我要讲的,奇瑞得想好、想透再干,不能把流程整反了。如果还是先搞产品再推品牌,基本上就没什么机会了。得先砸钱打造品牌,做好树立IP、补能网络、渠道、玩法、圈层等等背后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再以产品开路。

最后的问题是,智能电动高端品牌的时间窗口实在太窄,目前除了闯出点门道的“蔚小理”,其他企业的机会都很难说。再说,就连大众转型电动化都踉踉跄跄,丰田还在意意思思,奇瑞目前的中高端品牌目前为止还在“酝酿”,速度上已经慢了若干拍。还有一点就是,要同时做这么多的事,这么多年始终无法聚焦“一个品牌”的奇瑞,能下得了决断,资源真的够吗?

       原文标题 : 独家观察:奇瑞的中高端电动品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