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欧拉领衔黑猫投诉榜!大众、宝马、威马也面临较多投诉

雷达财经
关注

目前在该平台被投诉最多车企的是长城欧拉。此外,传统车企上汽大众和豪华品牌BBA和造车新势力小鹏、威马,投诉原因涉及车辆故障、售后服务、收取金融服务费等多个方面。

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全年汽车及零部件投诉量4.16万件,同比增长19.28%,排在投诉商品的第三位,仅次于食品和服装。

投诉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出现安全问题,如行驶中断电、汽车自燃、自动驾驶系统失灵等;电池质量问题突出,比如充电故障等;续航里程缩水,特别是冬季低温下续航折损快;不兑现承诺,比如宣传使用高性能芯片,实际情况却非如此;价格变动惹争议,消费者刚签完合同还未提车,所购买车型就降价,或者推出同价但性能配置更高的产品,导致消费者不满等等。

雷达财经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梳理发现,目前在该平台被投诉最多车企的是长城欧拉。此外,传统车企上汽大众、豪华品牌BBA和造车新势力小鹏、威马也上榜,投诉原因涉及车辆故障、售后服务、收取金融服务费等多个方面。

01、长城欧拉陷“芯片门”

欧拉是长城汽车旗下独立的新能源品牌,发布于2018年9月份,定位于新一代城市生活车,目标是成为“全球最爱女人的汽车品牌”。

但去年年底发生的“偷换芯片”风波,将这一品牌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是去年11月中旬,有车主发现欧拉存在产品“名不符实”的情况,公司将之前宣传的8核处理器变成了4核处理器,芯片品牌从高通变成了英特尔。

这两款芯片无论从CPU核心数、制造工艺和GPU算力等,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根据《电子工程专辑》提供的数据,高通骁龙8155的官方售价是80-100美元,而2016年发布的旧款英特尔AtomX5 E3940芯片仅为34美元。

更重要的是,搭载旧款英特尔芯片的好猫,不能升级或安装APP,只能使用预装APP,语音助手也非常不智能,与官方宣传的“可快速部署高效的AI、自动驾驶、智能视觉一体化与车联网”相差甚远。

面对车主质疑,欧拉汽车在11月17日发布了一则声明,称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调查。同时称有部分非欧拉好猫用户冒充真实用户,煽动负面情绪,企图谋取不正当利益,已经收集证据并报警。

但声明非但没解决问题,还将矛盾进一步激化,维权者越来越多。

11月22日,欧拉汽车再发声明,“改口”承认将未来计划搭载的高通8核芯片提前进行了宣传,并对去年12月31前订购欧拉汽车的车主,赠送7200元的权益包。

然而,这些权益包在部分用户看来,已经是很多新能源车的标配,并没有什么价值。

12月6日,央视财经频道公开“点名”欧拉汽车,指出品牌方“偷换芯”、玩文字游戏的行为或涉嫌消费欺诈。随后欧拉再提新的赔偿方案,称除了此前承诺的 7200 元权益包之外,欧拉好猫的首任车主还可享受整车终身质保以及 10000 元充电权益。

但一些车主并不认可这样的补偿方案,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位车主提出欧拉要么免费更换高通八核芯片,要么退车并赔偿全额购车金额的三倍。

据了解,欧拉旗下有黑猫、白猫、好猫、好猫GT、iQ等五款在售车型,其中黑猫和白猫为A00级纯电动汽车,是欧拉品牌的拳头产品。数据显示,2021年欧拉品牌全年销量13.5万辆,其中,黑猫、白猫车型全年累计销量超过8.8万辆,占比超过65%。

但在2月23日,欧拉CEO董玉东通过欧拉ORA App发文表示,欧拉黑猫、白猫停止接单,称“的确遇到了困难,在积极寻求改善方法”。

董玉东表示,虽然欧拉品牌背后有产业链的优势,但是这款小车仍给公司带来了巨额亏损。以黑猫为例,2022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欧拉黑猫单台亏损超万元。此外,缺芯少电导致的黑、白猫尚未向用户交付新车的订单累计突破2万辆,如继续接单,新订单交付要等到2022年下半年。

实际上,欧拉因为延迟交付已经成为车主们频繁投诉的另一个问题。

据江苏交通广播网《交广双声道》节目报道,2021年10月底,无锡市民薛先生在当地的一家欧拉4S店购买了一辆欧拉黑猫301km萌宠版汽车,合同注明:“80天左右提车”。

但到了1月底,薛先生被告知无车可提。按照4S店的说法,不确定什么时候有车,且不会有延期补偿。

黑猫投诉平台上,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雷达财经注意到,今年2月17日,93位缴纳完定金的消费者,在该平台发起集体投诉,投诉欧拉汽车“排单不透明、任意插队扰乱市场、不按时交车,无限期拖延欺骗消费者”问题。

车主们要求,全国排单透明化,让消费者清楚工单进度;尽快生产,厂家通过官方渠道,公开向全国所有被延期的欧拉黑猫车主道歉;对于延期车主,给予60元/天赔偿金处理。

目前投诉尚在处理过程中。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和补贴退坡,多重行业因素影响下,部分新能源车企的产品利润大打折扣,如何及时调整策略应对危机成为车企思考的重点问题,停止接单并非长久之计。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