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工复产,何其难矣

汽车公社
关注

导语

Introduction

在停摆中找寻通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作者丨曹佳东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朱锦斌

身处疫情中的上海,停摆一个多月以来,其所暴露出的问题和症结,已然成了全国人民目之所及的谈资。谁都不明白,是什么缘故让上海在春暖花开的4月,将“魔幻现实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又是因为什么使得这座经济重镇迟迟未见好转。

现如今,在跌跌撞撞地扛过了疫情肆虐的最初几周后,2600万人的生计得到了保障。但和全国其他城市不同的却是,与“经济”一词牢牢绑定的上海,封闭式管理下的后遗症,还是远比我们想像中的严重许多。

前有,从长三角地区延伸至全国,各大传统车企、新造车势力官宣受上海疫情牵制而被迫停产。后有,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华为消费者业务CEO、智能汽车BU CEO余承东接连发文称,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4月之后,包含汽车产业在内的科技行业将悉数面临停产。

在这里,相信没有人再愿意去深究这次疫情突发的源头,厂区停工、物流停滞等诸多连锁反应所致的产业现状,就足以令所有人惴惴不安。何时能复工、何时能让这场风波消除……太多的问题都摆在了上海面前。

今时今日,受经济承压过大,上海开始对此进行了正面回复,而各项涉及复工复产的问题也逐渐进入了协调解决。但这场风波过后,长三角产业链的联动,能否在下次面临新的疫情危机时平稳渡过,想必依旧难有一个定论。

不得不做的决定

每一个行业的产业集群从来都不是孤岛。那么,上海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自然无法独立而存。但此时此刻,无论全国驰援上海的决心多么令人动容,对于如何抚平经济重创所致的伤疤,似乎唯有交给上海自己。

是的,在4月16日这天,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希望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落实闭环管理,有力有序地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而为此,工信部前方工作组研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诉求应急协调机制,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集中资源优先保障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其中,就包括了223家汽车产业配套企业。

平心而论,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急于复工将要承担的责任之重,总是超乎想象的。

在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没有企业是能对病毒免疫,任何疏漏都会让多达几千、乃至上万人的厂区陷入被动。但即便如此,现实的艰难处境,究竟能否允许上海再这样停摆下去呢?

疫情爆发初期,秉承“上海不能停下”的宗旨,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活动还在有序进行着。外界也总在谴责上海,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城市彻底关停。如今,一切都停了下来,一切也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之中。

在上海,除了上汽、特斯拉等大型整车制造企业以外,遍布着包括采埃孚、安波福、圣戈班等10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制造门类,小到汽车玻璃、密封条,大到动力电池、发动机,应有尽有。但恰恰是这样的巨型公司,在疫情突然来袭之际,也毫无办法。

“如此持续下去,产业经济损失/代价将会很大。”余承东说的一点没错。

到了4月18日,上汽集团旗下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华域汽车、安吉物流等整车、零部件和物流企业,重点瞄准人员保障、供应链保障、物流保障、封闭生产管理和防疫措施等领域,试着启动了复工复产的压力测试。

而放眼整个上海,紧接着上汽之后复工的企业,显然还有很多。

未来,综合考虑疫情走势、压力测试结果等情况后,这些企业能否进一步制定出新的复工复产动态规划,谁都说不准,但如果不复工,长期封闭之下,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作为承载中国经济命脉的上海极有可能回到多年以前,而有些损失更是难以弥补回来。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