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建下的车路协同:“车路云一体化”还有多远?

谈擎说AI
关注

共享经济属性的C端应用,怎么解?

去年,分析机构J.D.Power针对自动驾驶展开“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心和期待指数达到了50分。

诚然,这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市场教育成果,但是还有很多人对自动驾驶不感兴趣或者对安全性信不过,也是车路协同业内玩家需要正视的事实。

从特斯拉收入结构来看,来自FSD等软件服务的营收证明了其商业模式可行。然而,同样是自动驾驶服务,车路协同做杀手级应用的难点在于,其C端应用具有共享经济属性。

举个例子,一线城市中,让很多人深恶痛绝的是高峰期交通拥堵问题。很多人一个车开得慢,压着后面一堆车快不起来,个别驾驶者还有等红绿灯玩手机的坏习惯,一辆车在转绿灯启动时耽误几秒,后面的车就会越堵越多。

百度在交通模拟中曾发现,大量使用车路协同OBU设备下,交通确实会变得顺畅,但是如果在一个城市中只有几辆车具有车路协同,对龟速行驶行为的扭转其实并不明显。

同样道理,如果道路智能化改造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少部分人拒不安装obu,云控系统也就无法获知其坐标和行驶路线,也就不能为其规划出有助于提升整体交通效率的行驶方案。但由于道路是公用的,这样的用户却能够顺便享受车路协同带来的体验提升,这其实也是在侵犯他人的福利。

也就是说,在车路协同的方案中,汽车用户即是时时接受行驶指令推送的需方,也是数据上传的供方。车路协同围绕治堵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享经济形态。

关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该如何做?在交通行业中早有先例。

以现在机动车上普遍安装的三元催化器为例,早些年,中国生产的排放标准不符合国二标准的汽车,都没有搭载三元催化器。

对某个车主而言,一般来说,不装三元催化器对车辆本身的驾驶体验没有太大影响,而且省了一部分钱,但这种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其实对很多人的健康造成影响,是一种“损公利己”行为。因此,三元催化器的安装其实也是一种民营企业很难做好的共享经济,反而陷入了公地悲剧陷阱。

从2000年国三标准实行开始,化油器的车不能正式挂牌,所有的车企都会前装三元催化器,在车辆年检中也会检查三元催化器是否正常,可见,对于共享经济属性的商业模式的落地,像质检总局这样有公共权力的部门可以发挥不错的强制规范作用。

同理,当路端设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有关部门可能需要针对车企和车主出台强制性政策,快速地把前装和后装的OBU设备的上车率提上去,这对于全民出行体验的提升是一个整体性的利好。

此外,提供有梯度的智慧出行服务,也应当激励消费能力强的用户多付费。也就是说,车路协同C端应用的普及也不能是完全一刀切,好的商业模式离不开体验的差异化。

例如,最近宽带发展联盟发布的《家宽业务体验分级白皮书》,其中提出了对家庭宽带业务分级的建议。最低级的套餐可以初步满足视听方面的上网要求,人人用得起,起到用户教育的作用。而最高级的全息全感通讯体验暂时还不成熟,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逐步下沉到主流用户。

对车路协同C端应用的规模化推广而言,服务提供商不仅要做好“绿波出行”、“车道级导航”、“事故风险预警”等一系列的智能出行服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量化用户的主观体验感受,以不同梯次的服务推动各级智能驾驶体验不断向纵深发展,或许也是构建车路协同商业模式的一种可行的方式。

写在最后:

尽管车路协同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但在大基建战略下,百度、蘑菇车联等企业对智慧交通项目的探索实践也多一些坚定信念、少一些拦路障碍,某些合作城市的试点应用项目正隐约显现出一些商业模式的雏形。

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仍旧道阻且长,要走出一条可行的商业模式,车路协同玩家终究还需要拿出一个杀手级应用,来激活C端用户使用的兴趣,使其产生付费意愿

       原文标题 : 大基建下的车路协同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