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一步险棋还是顺棋
自汽车行业在中国的兴起,彷佛总有着一股巨大的魔力,吸引一个又一个执着的身影,基于它自身宏大的规模,越来越多的人在汽车行业中大放异彩。
早在2005年以前,富士康便盯上了汽车制造行业。当时的富士康忙着与苹果详谈签订的手机代工合同,加上自己手中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支持,只能将对汽车行业的兴致转移到了地下的观察。
即便是暗地观察,富士康也从未停止对汽车制造行业的兴趣。2005年,富士康收购了台湾泰安电业,开始进入了汽车行业。
台湾泰安电业,是台湾四大汽车生产线供应商之一,以电动车电瓶线、电动车开关和控制线、影像传输线等汽车线路为主,客源众多,辐射了中国、日本等主要汽车市场。这是富士康第一次踏入汽车行业。
2013年,富士康凭借着自身成长为亚洲最大的代工厂,成功拿下来特斯拉 Model C系列的车内板订单,不仅打入汽车制造供应链的市场,为未来代工整车制造打下了基础,还成功升级为特斯拉的供应商。特斯拉为富士康开了一所好大门,在不久后,富士康相继拿下了奔驰、宝马等知名车企,富士康的野心,开始逐渐在汽车制造市场上显现出来。
2017年,富士康与北汽集团合作,共同研发新一代汽车动力电池与系统。2021年,富士康在发布会上公布了“Model”系列电动汽车。纵观富士康十余年的汽车行业运行轨迹,可以看出,这位有着“代工之王”之称的巨形代工厂,从一开始就是有备而来的。
但是,真的如刘扬伟所讲那样,富士康的目标是为了生产特斯拉的汽车吗?推出了那么多以Model 命名的产品,只是为了让特斯拉注意到自己吗?
要知道,特斯拉是有自己工厂的。无论在美国、德国、中国,或者计划中的墨西哥,特斯拉的工厂遍布欧美亚,他并不缺少富士康的产能,或者说它有能力自己解决产能缺口,富士康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对特斯拉伸出的“友谊之手”,醉翁之意必不在酒。
而像奔驰、宝马等传统车企,最为注重品控,只在自己的工厂组装产品,最多采购一些供应商的配件。那么,富士康到底是想为谁代工?答案可能是苹果。
此前,苹果造车的传言一直层出不穷,甚至有人为此专门分析了苹果造车对当今整个汽车生产产业的冲击,与苹果捆绑十几年的富士康,首当其冲接收到了苹果所发出的巨大诱惑。作为“代工之王”,富士康若是能顺利拿下苹果汽车的代工生产权,必然能让富士康的代工脚步进一步扩大到汽车整车行业中来。
细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大众、北汽、广汽等拥有产能的车厂外,真的有代工需求的新能源车品牌,是蔚来、理想、小鹏等一众后起之秀,他们与苹果一样,只负责设计和营销,产品生产则全部外包。这或许才是刘扬伟想要的。
基于优渥的代工家底,一旦能把手伸到这些新能源汽车市场,打破市场壁垒,延续自身强硬的工业基础,富士康一定能再次掀起滔天巨浪。
从最近的发布会上看,富士康的野心一直都在明面上。
03
富士康底气何在
由内而外,富士康对于掺入整个汽车生产制造业,带着一股视死如归的心态。
很多人会问,从手机代工跨界腾挪到汽车生产,富士康到底经历了什么。从很多方面看,富士康只能算作苹果的忠实员工之一,但是这样的员工,对于苹果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不少,甚至还挺多。
仅靠手机,富士康很难跟苹捆绑的更死。苹果有着多种选择,而目前70%的订单都来自于苹果的富士康,则越来越感觉到压力,生存空间也在不断缩小,在压迫之下,富士康急于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据2020年科技财经报统计,苹果公司在与富士康签订的合约中,苹果公司的毛利率接近 40%,而作为苹果之下最大代工厂的富士康,毛利率仅仅只有不到1%。在利润分配极度不平等的代工合作之下,富士康与苹果的合作难言快乐。
尤其是当苹果CEO库克为寻求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而针对富士康做出的一系列压制生产线时,富士康的苹果手机代工生产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与苹果合作间的狭缝生存,又偏逢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革命的路口,这一次,富士康终于想明白了自己的道路。
能代工手机者众,能代工新能源整车者尚寡,更何况是富士康这种体量的代工厂。过度于依赖苹果的手机生产线,并不能让富士康拿到更多的代工费,反而自身庞大的基业,会随着苹果的政策而受到极大的影响。
这条路不行,那就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