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至今未裁员的小米,于年末传出了大规模裁员的消息。
据内部员工透露,本次裁员涉及手机部、互联网部、中国部等多个部门,但部门之间裁员力度不尽相同。其中,互联网部部分团队裁员比例为40%,个别中国区部门裁员比例则高达75%。传言中,小米此次裁员或涉及6000人,而小米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目前小米国内员工人数为32609人,若裁员6000人的消息属实,则意味着此轮小米裁员规模接近 20%。
对于小米裁员的目的,被指是为了减少人力成本,为造车让路。
雷军原本的计划,是通过小米三大主营业务产生的资金,为其造车业务持续"输血",但今年三季度,小米集团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25.14亿元,同比下滑11.1%;IoT 与生活消费品业务收入为 190.58 亿元,同比下滑 9%,环比减少 3.8%;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为 70.7 亿元,同比减少 3.7%,环比增加 1.4%;当季总营收为 704.74 亿元,同比减少 9.7%;经调整净利润为 21.17 亿元,同比大幅下滑 59.1%。
当三大主营业务的营收均大幅下滑后,小米现在的处境十分不妙,也为其此前大张旗鼓的造车计划蒙上一层阴影。为了“降本增效”,裁员无疑是不得已但见效最快的一招。
自2021年3月宣布造车之后,小米的“汽车梦”已经过去了600多天,在首期投资100亿的光环下,小米的造车进度却备受质疑。仅11月份,就两度传出了“小米造车已经叫停,内部正在重新评估小米汽车项目”的消息,当然,“叫停”的说法太过严重,但小米造车进度不如预期却是事实。
面对外界的质疑,小米回应道“造车业务正在顺利推进中”,但至少有两位内部工作人员透露:“按照流程来说,在这个节点应该有交互的架构,并且明确架构有哪些层级,各个层级怎么显示,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些层级。但实际上直到现在,主交互还没有完全定下来。”“明面上看起来在顺利推进,但实际进度慢了不少。本身该交付的内容就不多,现在还因为交付进行的卡点被砍掉一些,就会更少了。”
尽管目前还没有官方层面的消息公布,但小米造车受阻的最大原因多半是出在自动驾驶上。今年8月,小米汽车首次对外展示了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路测视频,路测场景包括最常用的高速、城市、泊车等,测试功能包括主动选择车道、进出匝道,并线超车、避让障碍物、记忆泊车等。用来宣传的视频看起来效果确实不错,可惜的是,一位业内人员指出,小米展示的视频很多地方有剪辑拼接的痕迹,并非一镜到底,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小米真正的自动驾驶研发进度存疑。更令人担忧的是,以小米目前展示的自动驾驶水平,要在2024年前落地十分困难,即便小米努力赶在2024年实现量产,到时候该自动驾驶技术是否还有竞争力,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除自动驾驶研发进度不如预期外,小米对汽车零部件的自研也让外界对其充满怀疑。小米号称自主造车,但实际情况是,小米通过全资并购以及对上下游企业的产业投资等方式,快速展开了在汽车行业的全产业链布局。这种做法与恒驰汽车类似,通过买买买的方式解决整车零部件问题,但客观地说,小米造车并没有看见多少“自研“的影子,反而像是一个”汽车组装“的过程,这样的技术底蕴,又能在深耕多年的汽车厂商手中抢走多少订单呢?
另外,对于小米来说,如果真的要在2024年落地,就必须解决生产资质这个难题。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发展初期普遍采用的“代工厂”模式不同,小米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自建工厂+自己取得生产资质”的路子,但自2019年1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国内已有三年未再发放新的生产资质。10月份,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将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若消息属实,小米也算是迈出了量产的关键一步,毕竟有自游家的先例在前,生产资质对于汽车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论小米最终做何选择,留给它的时间都不多了。当年,小米把握住了智能手机的风口期,一举成名,带动了整个小米生态的发展;如今,距离“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布局新能源市场已过去七八年,小米汽车是否能赶上最后一波风口期,如期交出满意答卷呢?答案亟待未来检验,不过,参考其他成功越过年交付10万辆生死线的车企来说,小米汽车迈向正轨的路还将面临许多坎坷。
原文标题 : 小米首次大规模裁员 一切只为造车“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