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有计划购车的小伙伴可要抓紧时间啦”“国补退坡仅剩X天。”“现在下定立省12600元,买到就是赚到……”
或许,这是近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品牌和4S店销售顾问说的最多的几句话。
的确,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简称“国补”)政策将于年底截止,2023年起上牌的新能源汽车将不再享受国补。
这意味着,再过20多天,延续了14年之久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将退出历史舞台。
“国补”对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开始进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重点的市场化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表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有望突破650万辆。
在师建华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三大突破——其一,核心“三电”等关键技术突破,建立了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链,且动力电池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二,新能源产品突破,续航里程大幅提高以及车联网功能全覆盖;其三,市场化突破。
如今,这项持续为新能源企业输血、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在完成历史使命后,终于走到了谢幕时刻。
告别时刻,新能源汽车市场借着国补收官的尾巴,再一次热闹了起来。
一方面,新能源车企纷纷亮出吸引消费者的保价政策,想方设法冲击销量高峰。另一方面,也有新能源汽车打响涨价潮。
不少消费者一改往日观望态度,加入到购车大军,在最后的政策优惠期抓紧上车。
也有观点认为:国补截止、新能源汽车涨价的背后,一场残酷的新能源车企淘汰赛正在逐渐拉开帷幕。
01.
保价补贴战
“为了省一万多块钱,就赶在国补结束前把车订了。”12月4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比亚迪4S店,前来订车的刘先生告诉帮宁工作室,“本来想着明年3月份再换车,要是能在今年底前上牌,这笔钱就能省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国补取消后将多花几千到一万元,如果车企涨价,还将增加购车成本。所以不少消费者选择在年底前购车。“希望赶上末班车的车主比较多,我们店11月份订单量和销量整体高于10月份,预计12月份也不错。”该店销售经理表示。
▲数据来源:各车企公布 制表:帮宁工作室
从10月开始,新能源车企就围绕国补退出发布了诸多公告。据帮宁工作室初步统计,比亚迪、长安深蓝、欧拉、岚图、小鹏、东风日产、AITO问界等十多家品牌相继承诺“限时下单,锁定国补”政策,以争夺市场份额。
例如,11月30日,小鹏汽车发布关于2022年国补限时保价的说明,承诺在2022年12月31日24:00前完成定金支付的订单,可继续享受2022年国家新能源补贴,由于上牌时间导致的补贴差额由小鹏汽车承担。
小鹏汽车此次保价政策,覆盖P7、P5、G3i等3款主销车型,根据不同车型,2022年国补补贴差额在10080~13860元之间。
吉利汽车集团公告称,2022年12月31日之后上牌的新能源车辆将不再享受相关补贴(其中纯电车型补贴为7280~12600元/辆;插电混动车型补贴为4800元/辆)。为抢得更多订单,吉利汽车集团旗下新能源车型倾巢而出,包括几何G6、几何M6、几何A、几何C、几何E、吉利星越L Hi·P增程电动、吉利帝豪L Hi·P、领克01 EM-P、领克05PHEV和领克06 PHEV。
岚图汽车同样不甘落后。12月1日,VOYAH岚图官方微博账号发布“岚图FREE最强力度地补”,金额高达3万元,也是12月31日截止。岚图FREE定位为中大型SUV,售价区间为31.36万~41.99万元。如果减去3万元补贴,起售价仅28.36万元,将大幅提升其竞争力。
一直在冲刺销量的AITO问界汽车,也推出国补锁定保障活动,并称将追加1万个202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保障名额。
此外,欧拉、一汽-大众、长安深蓝等传统车企针对旗下新能源车型,纷纷推出年底前下定“限时保价”活动。
在大部分车企纷纷保价抢占销量时,比亚迪和埃安则率先发布涨价方案,以应对国补退出和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11月23日,比亚迪宣布,受国补政策终止、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将调整王朝、海洋及腾势的相关新能源车型官方指导价,上调幅度为2000~6000元不等。
埃安上调幅度为3000~8000元不等。
在说明中,这两家车企都特别强调:2023年1月1日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影响。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年底推出的系列保价、现车等优惠活动,还是计划明年涨价的做法,实际上都是营销手段。“距离年底仅一个月左右,比亚迪和埃安现在发布声明,背后的促销意味更浓。”有业内人士表示,用当下的词来说,这就叫“贩卖焦虑”。
“受国补退出影响,明年年初,国内新能源车市将再掀起一轮涨价潮,但规模不会太大。”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国补退出,预计会对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车需求造成一定透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