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杭
出品:洞察IPO
近日,纵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目科技”)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
作为较早一批进入自动泊车领域的龙头之一,纵目科技亏损逐年扩大,遇上自动驾驶行业寒冬,盈利更是遥遥无期。
此外,《洞察IPO》还发现,公司股东在申报前低价转售股份亦令人浮想联翩。
用利润换规模,亏损逐年扩大
纵目科技作为一家拥有全栈自研能力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提供商,能够为整车厂商提供由智能驾驶控制单元、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及配套软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驾驶系统。
目前,纵目科技具备L2(组合驾驶辅助)级别自动泊车辅助功能的产品已在近二十款车型上实现量产,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3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内”)累计出货量超过40万套。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2021年纵目科技APA融合泊车系统市场占有率在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三方供应商中达到8.1%,2022年1-5月上升至18.1%。
在出货量的带动下,报告期内,纵目科技的收入快速上升。
报告期各期,纵目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4966.01万元、8383.04万元、2.27亿元及9003.48万元,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3月的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68.81%、171.33%、171.81%。
不过,目前其营收规模仍然较小,且尚未盈利。
报告期内,其净利润分别为-1.6亿元、-2.09亿元、-4.16亿元及-1.55亿元,共亏损9.4亿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累计未弥补亏损达11.19亿元。
事实上纵目科技的营收上涨,很大一部分是出让利润换来的。
纵目科技的毛利率受原材料尤其是芯片价格影响较大,报告期各期,芯片采购额占其物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0.86%、61.06%、69.53%和60.66%。
自2021年开始,汽车电子行业芯片供不应求的状况愈演愈烈,为保证产品供应,2021年和2022年1-3月,纵目科技不得不加价采购了部分芯片现货,导致材料成本进一步上升。
因此,受上游原材料成本制约,报告期内,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0.75%、16.43%、13.21%及10.38%,相对较低。
此外,量产初期,纵目科技还选择出让部分利润以取得整车厂商战略客户订单,因此部分订单毛利率相对较低。
纵目科技认为,随着业务规模和市场地位的提升,后续获取的订单毛利率水平将逐步改善;同时,随着量产经验积累,逐步完善成本结构,将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
不过,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纵目科技面临的竞争环境或将更加恶劣,这就要说到整个自动驾驶行业面临的困境。
行业洗牌,盈利无期
2022年,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是自动驾驶行业加速洗牌的一年。
6月,有报道称特斯拉关闭了位于加州的自动驾驶系统部门,裁撤了200余个岗位;8月,“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Aurora被曝裁员;10月,Mobileye“流血”上市,估值缩水近半,同月自动驾驶独角兽ArgoAI宣布倒闭;11月,估值超8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公司Nuro被曝裁员20%。
部分主营L4级自动驾驶的公司,由于看不到商业化落地的希望,纷纷降级赋能L2,转求实现渐进式落地和现金流的闭环,下场与L2厂商们抢食,L2与L4之争似乎已初现结果。
国外一片萧条,好在国内受益于政策,市场空间广阔。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1年中国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约39%左右,预计2025年或达到65%。
但与此同时,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据财联社消息,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黑芝麻智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轻舟智航、L4级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等,均将智能驾驶产品的方向定在了L2/L2+级别,且量产时间均定在了2023年。
而装备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价格仍在不断下探,从19.59万元的小鹏P5,到16.35万元(包括选装高阶智能驾驶硬件平台9800元)的吉利全新一代博越L。
再到近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发布的2023款KiWi EV,其中的大疆版车型,配备了依托大疆的车载立体双目摄像感知系统,具有自动泊车、拨杆变道、弯道智能调速等L2+级驾驶辅助功能,售价仅10.28万元。
目前,纵目科技仍处于客户开拓期,比较依赖大客户,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达到89.42%、89.31%、71.84%及86.32%。
此时想在群雄环饲下生存尚且不易,更不用说提升毛利率了。
另一边,为了维持竞争优势,高昂的研发投入也很难停下。报告期内,纵目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1.2亿元、1.72亿元、2.69亿元及8673.7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0.65%、205.13%、118.32%及96.34%。
申报前夕遭股东低价抛售
在2022雷军年度演讲中,雷军透露,小米将采用全栈自研算法,在自动驾驶领域首期投入33亿元研发费用,目标是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虽然造车八字还没一撇,但近几年,小米在产业链上的投资却是行动不断。
2021年5月,小米产业基金斥资约2.12亿元,以43.45元/股的价格从纵目科技原股东手中受让348.384万股股份,又以56.48元/股的价格受让其新发行股份107.3477万股。
截止目前,小米产业基金共持股4.73%,为纵目科技第五大股东。
这并不是纵目科技唯一一次外部融资,2017年1月24日,纵目科技挂牌新三板。彼时新三板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已经远逊于两年前。于是,纵目科技于2017年12月11日又终止了挂牌,告别了这一新兴资本市场,转而谋划更大的融资机会。
毕竟,时至今日其造血能力依然有限。
2019年至今,纵目科技共以增资的形式融资7轮,投资方中除了高通控股,还不乏君联资本、复星系等投资机构。
增资价格从2019年5月的28.47元/股增加至2022年1月及3月的93.56元/股,估值也从17亿元一路飙升至90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2月到7月,包括员工持股平台宁波纵目在内的纵目科技4名股东,由于“原股东存在自身资金周转需求,同时受让方看好公司未来发展”,以70.17元/股-84.20元/股不等的价格,先后向4名个人投资者及3名机构投资者转让了合计186.967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约1.94%。
在公司申报上市前夕低价出售股份,难免令市场浮想联翩。
多次融资也使得纵目科技股权较为分散,实控人持股比例较低。
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纵目科技共有54名股东,实际控制人RUI TANG直接持股22.17%,与其一致行动人还通过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等合计控制纵目科技33.30%股份对应的表决权。
图片来源:纵目科技招股书
适逢行业步入转折之时,长期亏损持续“失血”,又在IPO临行之时被股东低价出手,纵目科技科创板之行看上去也没那么容易。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原文标题 : 纵目科技科创板IPO:三年一季亏9.4亿盈利仍无期,申报前还遭股东低价抛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