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车,不香了?

AutoMan
关注

进口车=高端+有面子?国产车=低端+廉价?

2019年年初以近50万的价格购入一辆进口特斯拉Model 3之后,2021年,大华又在雷克萨斯加价高峰期帮家人购入ES200卓越版,这款车型甚至等了近半年才提到车。

如今,国产后的特斯拉Model 3可以实现25万元落地,而雷克萨斯也早已不再加价。几年时间,大华成为朋友口中的“韭菜王”。

图片来源:雷克萨斯

进口车=高端+有面子?国产车=低端+廉价?这些昔日一度被认可的说法,伴随电动化浪潮的推进,已经不再成立。

2022年,我国进口车销量跌至过去十年来最低点,仅为88万辆。纯进口品牌雷克萨斯、保时捷等,在几年前几乎都需要加价才能提车,但在过去一年几乎都出现了市场层面的价格优惠。

与之相反,我国汽车出口数量达到历史新高的311.1万辆。这一数字甚至让中国超越了德国,跃居全球第二位。其中,仅上汽一家的出口量就超过了90万辆,这一数字已经超过2022年我国进口汽车的总量。

此外,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为24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其中进口金额同比下降7.7%;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6.4%。

进口车不再受到追捧,同时,中国制造正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

进口量一路下滑

近十年来,进口车销量的顶峰出现在2014年。那一年,进口车年销量达到143万辆,此后进口车销量开始波动下滑。

2017年,进口车出现了第二个销量高峰为124万辆,此后持续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下行到2020年的93万辆。2021年,进口车市场稳定在93万台的规模。2022年,受缺货和市场需求变化影响,汽车进口量跌至88万辆,同比下降5%。这一数字相对于过去十年的进口量低点仍有下降。

进口车销量的贡献者除了雷克萨斯、保时捷等纯进口品牌,还包括奔驰、宝马等品牌旗下的高端进口车型。

如今,纯进口的汽车品牌大多都出现了销量下滑,一些较为小众的进口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近乎销声匿迹。

以全部车型均为进口车的雷克萨斯为例,其2022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8.39万辆,相比2021年下滑18.6%。其中,雷克萨斯RX全年销量44556辆,仍居于进口SUV销量冠军之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显示,2021年12月,雷克萨斯3年保值率为91.2%,至2022年12月份,雷克萨斯保值率跌至79.6%。不过这一数据仍高于大部分豪华车品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保值率的变化与新车终端市场售价有较大关系。雷克萨斯作为曾经一车难求的“加价王”,如今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价格让利。

表现较为强势的保时捷2022年在全球市场实现了3%的销量增长,但在其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却出现了小幅的销量下滑。数据显示,2022年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交付量为93286辆,同比下跌2%。目前,保时捷的Cayenne卡宴和Macan位居进口SUV销量第三和第四位,2022年销量分别为35661辆和25080辆。

而较为小众的斯巴鲁进口车销量同样一路走低。根据乘联会数据,2019年,斯巴鲁迎来BRZ回归,当年销量为2.5万辆;2020年和2021年斯巴鲁中国销量持续下跌,分别为2.2万辆和1.7万辆。2022年,斯巴鲁前11月累计销量仅为10650辆。根据斯巴鲁中国官网,现款斯巴鲁BRZ的生产将于2023年3月停止,之后将持续销售至2023年6月末并暂离中国市场。此前,甚至有斯巴鲁将退出中国的消息传出,不过斯巴鲁方面对此进行了辟谣。

与此同时,包括宝马X5、丰田塞纳等一些备受关注的进口车型迎来国产,并实现了价格的大幅下降。

2022年,国产宝马X5上市,售价区间为60.50-77.50万元,起售价相比于进口车型的69.99万元便宜了近10万元。数据显示,2021年宝马X5以超过5万辆的销量位居进口豪华SUV销量榜榜首。国产后,进口宝马X5的销量跌至13584辆。与之相对应,国产X5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卖出了5万多辆。

图片来源:广汽丰田

丰田塞纳曾是平行进口销量前十中唯一一款 MPV,售价在50万-60万之间,而2021年10月30日广汽丰田赛那上市后的新车指导价仅为30.98万-40.58万元。根据新车交强险购买数据,2022年广汽丰田赛那销量高达74712辆,位居MPV全年销量榜单第三位。

在此之前,特斯拉的国产也实现了价格的大幅下降及销量的暴增。如2019年以进口车身份销售的特斯拉Model 3落地价格可达50万元以上。2023年,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的特斯拉Model 3在国内实现了25万元内落地。

此外,有消息称,未来进口车型中备受关注的沃尔沃XC90也将进行国产。

与此同时,进口车报关单价一路提升。从2015年到2022年,进口汽车报关单价从25.21万元提升到40.12万元。进口汽车报关单价走势上行的原因,一方面与消费升级有关,另一方面体现了低价产品国产化的趋势。此外,汇率有所贬值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