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市场内卷:成王还是败寇
放眼禾赛科技的数据面板,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其出货量、营业收入傲视群雄。2017到2022年,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出货量超过10.3万台,其中2022年累计出货超80400台,位居全球第一。
同时,禾赛科技的营业收入也在快速攀升,2019到2022年的营收分别为3.48亿元、4.16亿元、7.21亿元。其2022年前9个月的营收达7.93亿元,以高出第二名3.6倍以上的阵势成为全球激光雷达公司收入断层第一。
业绩随销量水涨船高,但在另一边,禾赛科技却处于连年亏损状态。
根据招股书,2019到2022年前九个月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1.20亿元、1.07亿元、2.45亿元、1.65亿元,。同时,公司的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同期毛利率分别为70.3%、57.5%、53.0%和44.0%。
两厢对比之下,禾赛科技不免要背上“赔本赚吆喝”的质疑。
当成本进一步下降、量产规模扩大,激光雷达将不再限于服务高级自动驾驶和少数高端车型,而逐渐成为汽车智能化的标配。
对于车企客户来说,选择供应商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就是价格。车厂内卷,势必带动配置一并内卷。于是激光雷达厂商们不得不以价换量,“卖一台亏一台”已经是业内常态。
根据招股书,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前九月,禾赛科技激光雷达装置的平均售价分别约为1.74万美元、1.27万美元、7700美元、3100美元。
不到四年,产品价格缩水82%。尽管禾赛科技一直通过自建工厂下压成本,但成本优化速度还是没能跟上价格下降速度。领先同行的产能和大幅下降的毛利率,禾赛科技降本与降价达到平衡的那天似乎还渺渺无期。
亏损是每个科技企业的必经之路,只有资金充裕才能保证企业存活。此次禾赛科技上市融资,也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短期问题。
那么长期呢?禾赛科技面临的挑战,实际上也支配着整个国内激光雷达行业。
目前,国内的竞争格局仍处于“大乱斗”阶段,各家都在拼命筑起护城河,谋划拓展市场。
2014年成立的速腾聚创也是备受瞩目的激光雷达独角兽,其智能固态激光雷达产品M1结构精简、体积小、价格低,其采用的MEMS成像方案也最为市场接受,已经拿到了覆盖超跑、轿跑、SUV、重卡等50多款车型的前装定点量产项目,还成功打出国门,进入了丰田供应链。
除了MEMS方案,转镜方案是目前激光雷达市场上的另一种主流成像路线。成立于2015年的镭神智能是最早布局转镜式混合固态激光雷达的公司之一,已经掌握了1550nm光纤车规激光雷达的自研自产能力,并已实现1550nm及905nm车规级激光雷达量产。
Innovusion图达通CEO鲍君威则认为,现在激光雷达行业的竞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能否实现量产交付成为激光雷达赛道的新门槛。
因此,打磨技术之外,各家也在疯狂建产能。毕竟没有制造能力,画出再高端的技术饼也难以拿到车企的定点。
禾赛科技的麦克斯韦工厂将在2023年上半年投入生产,规划年产能120万台。速腾聚创的制造基地覆盖深圳、广州、东莞三地,达到100万台年产能规划目标。图达通也计划在2023年投入第三条生产线建设。
同时,芯片化也是提升量产交付能力的关键,而业内的分歧在于自研还是采购上游通用型芯片。
禾赛科技的战术是潜心自研,研发投入占到公司营收将近一半的比例。CEO李一帆认为,如果通过自研芯片构建起核心竞争力,就如同华为自研海思麒麟芯片一样,能够赢家通吃,稳固占领市场高比例的份额。速腾聚创也正在芯片化方向持续烧钱。
而其他厂商则选择走差异化路线,依靠上游通用件研发,将重心集中在集成、制造等方面,试图分散头部力量,争取生存空间。
此外,路线之争也使激光雷达的前路迷雾重重。
车企的价格战倒逼着激光雷达成本一降再降。然而即便降得再低,也不是所有车企都会买账。
号称激光雷达“平替”的4D毫米波雷达正在推向市场。虽然量产还未成熟,但其足够在低阶自动驾驶层面应用,且具有优越的性价比——以2022年公开资料显示的激光雷达价格1000美元为参照,4D毫米波雷达价格约为激光雷达的1/10,这就足够吸引海内外厂商提前布局。
在理想L9搭载的AD Max辅助驾驶系统中,有1颗禾赛科技的AT128半固态激光雷达,以及1颗4D毫米波雷达。
禾赛 AT128 图源:禾赛科技官网
这就意味着,激光雷达的单车用量将被挤占,长期甚至存在被毫米波雷达完全替代的可能。
更为激进的是,特斯拉美国工厂生产的Model 3 和 Model Y 车型曾使用纯视觉系统,完全关闭车载雷达,不仅是激光雷达,连毫米波雷达都省了。
虽然后来特斯拉又用回了毫米波+摄像头的路线,但马斯克始终认为软件和算力才是自动驾驶的未来,激光雷达等硬件技术只是累赘。
可以说,激光雷达的未来扑朔迷离——既有行业内卷下的格局变换,也有外部应用场景的快速更迭。
终局还远远未到,禾赛科技等企业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的希望,或许在于更加百花齐放的技术路线,或许在于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或许还在于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
成王还是败寇,要看下一步怎么走。未来,希望这条国产赛道上真的能诞生大量的“billion dollar company”。
原文标题 : 激光雷达的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