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余承东要跳槽,华为也不能造车

汽车大事记
关注

那边厢任正非刚刚重申不造车,这边厢余总就要甩手不干了?

就在前天,业内爆出惊天大瓜,称小米已经向余承东伸出了橄榄枝,要聘请他当小米汽车的首席技术官,而且这次挖的还不止于成东一个人,可能要带着华为汽车技术研发部门的其他成员一同跳槽。

这消息太劲爆,劲爆到吃瓜群众一眼就看得出是假的。小米很快就辟谣了“都是胡编乱造”。

不过空穴来风必事出有因,有人认为是小米在蹭热度,也有人猜测这是余承东受了委屈之后,向华为施压的手段。

就在上周五,任正非时隔三年再次发布华为决策公告声明不造车,紧接着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年报发布会上更直接点名:“我们有些部门有些个人,或者有些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的品牌,这件事情一直在查处过程中;华为30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随意滥用,华为没有造车,也没有任何品牌的车。”

就差指着余承东的鼻子骂了。

更意味深长的是,就在任正非重申不造车的当天晚上,余总在旧文件下实名留言:“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了,留给时间去检验吧。”

余总这短短的四十个字写满了“委屈”,也让这次出走“谣言”更值得玩味。

但是从当下形势来看,即使时代变了,即使余总真的以离职相逼,当下的华为都不可能更不应该造车。

从全球环境层面来看,“活下去”比造车重要。

众所周知,华为如今仍在美方制裁名单中。在制裁压力之下,过去两年财务状况已经略显疲态,2022年全球销售6,423亿元,相比2020年8914亿元已经下滑了27.9%,净利润356亿相比2020年646亿更是下滑了44.8,尤其是终端业务,2022年2145亿的销售收入,相比2020年4829亿的水平直接腰斩。

任正非半年前就明确表态“2023年甚至到2025年,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全球经济将面临着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度过未来三年的危机。”

在新能源车企普遍持续亏损的局面下,亲自入局造车不仅无法为华为带来真实利润,反而会消耗大量资源和资金,加剧“活下去”的压力,2022年净利润同比暴跌61.4%的小米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说,造车对于当下营收状况持续下滑的华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市场层面来看,当下内卷的市场容不下新入局者。

看看今年这大环境就知道,真的是死的死伤的伤。

一开年,特斯拉刷新了价格新低,比亚迪整了台9.98万的秦PLUS DM-i,湖北为首引发全国燃油车价格大战……在这个弃价保量的疯狂内卷的2023年,没有谁能过上舒坦日子,不说那些接连停产夭折的弱势新势力,就连树大根深的日系合资三巨头一季度都集体大跌。更别说华为加持的问界,20022年还好好的,到了一季度却只卖了11674辆,约等于去年四季度单月销量。

但是尽管已经如此内卷了,在新能源市场内除了特斯拉、比亚迪以及刚刚扭亏为盈的理想外,新能源车企无一例外都处于长期持续的亏损泥潭当中。

作为新势力代表的蔚来、小鹏、理想2022年分别亏损了144.37亿元、91.4亿元、20.32亿元。合计达到256亿元,比比亚迪166.22亿元的净利润还要多出90个小目标。

整个智能汽车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内卷”,尤其是在价格战白热化的背景下,马太效应愈发强烈,新入局者风险越来越高。同时,被禁止交易的造车资质更是一道大坎。

风口之上猪能起飞,而刀口之上,就算是华为都得挨两刀。

从华为自身来看,想造车随时都可以,但不是现在。

就问一个问题,造车对于华为来说难吗?一点都不难。

要技术,华为在智能领域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存在,在三电领域更是早在2010年就早早入局,如今也已经在阿维塔、问界等多个品牌身上得到验证。

要渠道,华为在全球拥有超过5500家体验店、2200余家授权服务中心,覆盖47个国家和地区。

要品牌,被誉为民族品牌骄傲的华为,那更是一呼百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尤其是在问界的品牌合作中,华为一步一步从联合开发转变到全面主导,除了赛力斯负责的代工环节外,华为几乎把一台汽车从设计到制造到销售的所有环节都拿捏了。

对于这样几乎是“毫无难度”的造车事业,只要市场时机成熟,华为想造随时都能造。

但是,现在肯定不是那个成熟的时机。

“华为不造车”看似是保守主义,是被动防御,但是细品你就会发现,这是强者的以退为进,蓄势待发。

一言以蔽之:弱者才抢风口,真正的强者,即使逆风也能翻盘。

       原文标题 : 天要下雨,余承东要跳槽,华为也不能造车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