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查攸吟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致
在同一个展会同样的会场,我想起了上海车展6年前的一些往事。
这一幕,绝对值得载入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7年4月19日的下午,在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的媒体开放日上。
拍摄地点,是位于上海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内,众泰汽车的展台上。
▲亏得表情包得再过一年才开始大范围流行,否则布鲁姆先生可能会成为首批因表情包而火的“网红”
中间那位眉毛拧成一团,满脸无语、怀疑人生以及生无可恋等复杂表情的老外,便是保时捷公司当时的CEO,目前已接任大众集团CEO职务的奥利弗·布鲁姆(Oliver Blume)。
而布鲁姆先生当时之所以会有那么一刻化身“表情包”,很可能确实是,他感觉自己“见到了鬼”。
因为,就在众泰的展台里,一台不能说和保时捷Macan非常相似,只能说确实一模一样的汽车,就堂而皇之地摆在那里。
▲“众时捷”和保时捷虽不能说完全相同,但毕竟是一模一样。当然,三大件是没得比
众泰SR9,就如同那个年代,江陵旗下的LANDWIND、北汽旗下的BJ80,被大家戏称为三大山寨豪车。
而特别是BJ80,2019年围绕这款车还发生了一起真实的案件——某渣男诈骗犯花费数万,将自己的BJ80“整容”成了奔驰大G的模样,然后骗财骗色。
据说,其在被捕前总共坑害了19名女性,其中有4人甚至生下子女。
那着实是个,令人尴尬的时代。
一方面,我们的汽车工业似乎羽翼渐丰,至少在与乘用车相关的全部门类上,我们都能找到“能打”的自主企业。
但以整车品牌而言,如果开除那堆合资的,就几乎找不出一个能打的。所有自主品牌,可以用来夸赞的部分,几乎都与“性价比”直接挂钩……
说白了,凑活用的便宜货而已。
01
曾经的困局
中国的现代汽车工业,乃至于整个的汽车产业链,是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尾声,逐渐走向成熟的。
其最主要的标志,便是国内零部件企业逐渐得到了产业内巨头级tier1,乃至于跨国主机厂的认可,逐步加入到了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分工体系内。
尽管基于历史乃至市场的原因,国内并没有孕育出类似博世、电装、采埃孚、麦格纳等超级tier1的土壤。
彼时,国内汽车产业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百分之百的股权。而如果你要问上面这个和零部件企业跻身世界产业链有何关系?那么可以从一个角度,窥见其一斑——
笔者有一位发小,毕业后一直在家里长辈开的汽配厂里工作,和亲人一起,在汽车产业里摸爬滚打。而他家的工厂,便是吉利体系里,一家小小的tier2。
大约是从2011年开始,受到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全力“正规化”的冲击,来自下游的规格书开始渐渐变厚。几年时间里,哪怕加工的只是一支简单的螺栓,其规格书也由原本的薄薄一两页纸,渐渐变成了一本“薄薄的书”。
自然,相关的检验标准也开始变得严苛,对各种工艺规范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所以那段时间,堪称供应商们的苦难行军。不少企业被迫出局,至于那些咬牙坚持下来的,不但要努力适应越来越严格的标准,斥资升级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产业链上游企业得到了认可,并不等于我们的汽车工业满师了。事实上,自主整车品牌,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陷入困局。
也是在2010年以后,国内汽车需求逐渐进入爆发期。随着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直线提高,汽车开始变成除了自有住房以外的另一项决定生活品质的“刚需”。
但曾经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火过一把的“国产车”,迅速被消费能力直线的国内消费者们所抛弃。
嫌弃的方向,从技术层面的工艺差、不耐用、性能不足等等,到设计层面的诸如缺乏设计感、土气等等。
各种确实存在的问题,以及诸多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交织在一起。总之一句话,既然老百姓开始有钱了,那就没必要去迁就国产便宜货了。
于是乎,有钱的选择进口车,至少也得是个合资车。
那段时期,自主品牌曾经出现过不少亮点,比如长城的哈佛H6,又或是上汽荣威RX5。但少数亮点,却难掩那片一望无际的“药丸”。
开国产车是不体面的,那一度是共识,哪怕其与同档次合资车相比,拥有更高的配置,以及更强的动力。比如说,在合资车还得掏大几千选配LED大灯的时候,很多自主品牌LED大灯已经成了标配。
▲2018款长安睿骋CC,新车指导价10.56万的手动挡顶配就能见到LED大灯。而同样的价格,合资车大灯可能连透镜都不带
尽管当时的合资品牌,配置低价格高是普遍现象。但即便“堆料”,仍不能改变自主品牌的全面颓势。
于是,部分主机厂或者因为无可奈何,要么是迫于生存压力,开始走起了邪道。正如本文开篇所回顾的那一幕,是今日大家都依稀还能记起的,当年的那份尴尬。
笔者至今还记得《汽车商业评论》某位记者,在2013年9月,曾经撰写长篇报道,透露他与国内汽车产业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资深人士,就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未来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
在当时那次彻夜长谈中,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人士,向记者爆料了众多内幕,更是对自主品牌,几乎抱着完全悲观失望的态度。
这位资深人士认为,自主品牌中当时虽也有部分可以盈利,甚至不乏一些现象级产品,但从长远来看“是必死无疑的”,因为“我们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合资品牌已经开始产品下沉”。
更何况,“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有十多年前的蓬勃朝气,而是暮气沉沉”;因为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并不真心支持自主品牌,而是如资本家一般,以它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太考虑其他……
因为爱之深,所以才恨之切。在那篇报道的结尾,这位甚至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是不绝望的。我认为中国没有自主品牌更好,很多合资企业在中国攻城略地,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车型,政府可以支持这些企业。
在中国,它们要想做大,会把技术带到中国来,虽然现在没有,以后一定会有。这样中国的技术水平就上来了,中国技术人员的机会也就来了。”
▲2015年第十六届上海上海车展,路虎捷豹展台。合资品牌全盛的时代
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在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汽车第一大市场后,这是一句正确了许多年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