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销量虽好,但含金量其实一般?
在2023年召开的中国汽车进出口高峰论坛上,有这样一组数据赫然在目,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340万辆,同比增长5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12万辆,同比增长190%,占汽车出口总量的33%。
而2023年的一些新兴市场,如南非、阿联酋、以色列等,有比较值得期待的市场前景。
再具体细分中国车企的2022出口数据,上汽集团全年出口在90.6万辆,奇瑞出口数据为45.16万辆,特斯拉中国出口数量约为27万辆,长安海外销量24.9万辆,东风为24.2万辆,吉利19.8万辆,长城17.3万辆。
这份数据能够得到的结论是,除了在欧洲有血脉优势的吉利、名爵之外,其他车企尚没有在发达市场有所建树。而即便是有着品牌血脉的优势,MG名爵2022年在欧洲的销量其实也不占其出口大头,欧洲11.39万辆的销售数字中,其“主场”英国占据近一半,其他欧洲几国销量占据另一半。而它的主销市场,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泰国、智利等区域。
而在这些市场里,它的成功建立在价格战的基础上。如,MG4在计划中的欧洲的竞争对手为大众ID.3,续航里程基本相同(350公里左右)的版本,大众ID.3的入门版要比MG4贵近1万欧元,这是MG销量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吉利在欧洲的运营质量表现其实相对更好,但这建立在,它花费更多时间在欧洲运营几个本土品牌的前提上。沃尔沃近几年在欧洲的走势不错,2022年全年在欧洲交付24.74万辆,高于中国的16.23万辆。在中国市场走弯路的极星汽车,也在2022年欧洲豪华电动车里排到了第五的位置,销量约为3.2万辆。而领克汽车,在2022年的欧洲销量超过3万台,93%的欧洲人并不知道这个品牌,所以这个数字也具备一定的含金量。
其他几家车企的主要市场,在中东、北非、南美、东欧等地。奇瑞的主销市场就在上述四地,长城的主销市场在中东、东欧(主要是俄罗斯),长安的销量集中在中东、南美等。
中国车出海成熟市场,被日韩卡一次脖子?
谁都想杀进发达的成熟市场,那里消费力够高、一旦站住脚后,利润预期够大,更能改变企业的运作模式。消费力高、利润预期大很好理解,大市场里赚钱的机会更大。而改变企业的运作模式,则是汽车行业的深层运作规律。全球化的企业之所以总能取得高回报,保持极高竞争力,在于它们用一套开发逻辑和技术方案,在各地市场里都能取得盈利,最终对成本尽可能的实现分摊,取得高利润。且,大市场总代表着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吃透了趋势,就不会在下一次变革中掉队。
但,大市场里的争斗,远比更细分的小市场,更激烈。美国市场,更是因为政策保护(如50%以上零部件在美国生产和组装),否则不能享受高额补贴,定价没有竞争力。以及,接受严格的安全审查,可能对技术优势和专利发生泄露等。就比如宁德时代和福特现在建电池厂,为了规避很多风险,宁德时代只进行技术输出,也一样吸引国会对其严格的检查。
而在欧洲市场,当前呈现的局面是,高端的竞争力和认知不足,中高端话语权被握在欧洲本土企业手中,日韩系和欧洲本土品牌则基本站稳了最主流的民用市场。
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不足,体现在价格太贵身上。蔚来在2022年发布了欧洲四国的订阅价,订阅3年的费用大概是车价的70%,那凭啥不直接买呢。而售价出炉之后,100度电池的蔚来ET5价格7.09万欧元,比一台奥迪Q7入门版更贵,只比宝马X5便宜一点。蔚来ET7的德国市场买断价,最便宜的要8.19万欧元,100度的为9.09万欧元,比宝马M5的德国起售价便宜了1000欧元。
高端产品的价格,比欧洲市场成名已久的高端车型更贵,这显然前景堪忧。而中高端市场其实也是同理,小鹏P7中期改款版本车型在欧洲售价4.999-6.999万欧元,这个价格也要比奔驰C级的入门版本更贵。
而民用领域,当前的话语权,越来越多被日韩车企所把控,留给中国车的机会空间甚至越来越小。丰田曾在2022年年末,释放过对2023欧洲市场的展望,因为风险不好控制,所以不公布2023欧洲销量目标。这之中有一条重要消息,丰田Yaris Cross和Aygo X的需求过大,22年12月时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3年6月。
Aygo X是尺寸比宏光MINIEV稍大的跨界版车型,普通版的起售价在1.35万欧元左右,Yaris Cross是尺寸和大众Polo相仿的跨界版车型,普通版的起售价在2.77万欧元左右。韩系车在欧洲的畅销车型,tucson(国内途胜)价格也是很多车型的拦路虎,普通版车型的起售价约3.5万欧元,混动版4.2万欧元左右。
理解这组数字,用那些在欧洲销售的中国车型做参照物,就有答案。以欧洲销量最好的中国电动车MG4为例,它的售价低于3万欧元,在补贴后仍然比丰田Yaris Cross更高。另外,以2022巴黎车展中众多中国车的发力来看,比亚迪元PLUS在德国的售价为3.8万欧元(高于现代途胜,更高于奔驰GLC的入门价格),比亚迪汉/唐的德国预售价为7.2万欧元,甚至高于奔驰很多传统燃油车的定价。而魏牌的摩卡PHEV(Coffee 01)欧洲起售价5.59万欧元,比Model Y更贵。
简言之,随着一系列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发力,形成的局面很难让欧洲消费者理解。比如,没有经过市场太多考验的新品牌,却忽然卖出了超认知的价格。而价格较低的车型,则因为日韩系车型也主打高性价比,而没有太多机会。至于价格更高的原因,因为多数企业都没有完成本土建厂,车辆进入需要缴纳税费和运费,另外,中国车企也不想留下偏低端的印象,所以价格制定相对坚挺。
更何况,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在欧洲远比中国更高。所以,新能源在中国市场省钱的优势,在欧洲也发挥不了太多。
在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使用环境差别极大“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无限逼近燃油车”,刚刚在2022年发生过。2022年三季度,特斯拉给用户发出邮件,警惕超充网络涨价。而除了超充网络涨价之外,电费价格也在去年上涨了超过10倍。另外,2020/2021年欧洲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分别为 246/437万辆,但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分别为27/36万台,补能压力也是不小。
写在最后
摆在中国车企面前的局面是,国内市场卷到无以复加,各家车企在用着差不多的设计、配置,说着不一样的宣传,定价稍微有一些差别。想要争抢到每一份新销量,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而海外市场,想要在大市场里取得建树,却要面对没有了本土市场的政策后,新能源车没法发挥省钱、低价等优势。
所以,那些本土市场里很好超越的对手,到了欧洲却成了拦路虎。可预见的是,日系车、韩系车,它们还会继续成为中国车在欧洲的最大竞争者,且短时间内超越的机会也不算大。
毕竟,时间来的晚了10多年,而自己在国内的绝对优势又没法全部发挥出来。
作者丨黄强
原文标题 : 日系韩系车,正在海外“狙击”中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