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看世界,新能源汽车的主战场主要在中欧美三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达到567.4万辆,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082.4万辆,同比增长61.6%。中国市场占比52%。
2023年1-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势头比去年还猛。
22022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为2,602,431辆,同比增长14.5%,占整个欧洲汽车市场的28%。2022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为92万辆,同比增长72%。
其余国家的情况,印度、印度尼西亚电动汽车销售量增加两倍以上,泰国销量翻倍。目前的情况是,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方案的指引都是要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
但是,我们把目光放大到全世界范围内,就会发现,其他国家并没有做好迎接电动汽车的准备。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很大部分国家充电问题以及相关配套措施难以解决,燃油车(相当一部分是二手车)依然是这些地区的用户的首选。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选择电动车
对消费者而言,各大传统车企品牌在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有各自的调教逻辑和定位,给到人们的驾驶体验完全不同。甚至同一个品牌的高中低价位的不同车型,都有差异。比如百公里加速,变速箱的换挡平顺程度,底盘调教,转向手感,这就是所谓的驾驶乐趣,各家品牌都有各自的精髓。
但是在电动车上,这些所谓的“精髓”似乎减少了很多。各家产品在工具使用属性这个层面越来越趋于同质化。
至于说智能化的体验在各个品牌之间肯定有所不同,但这是日后的事情。在目前来看,各家的产品都大同小异,大屏连屏、大座椅、大冰箱,再配上功能实现还差强人意的智能交互体验,可以说在一段时间内,各品牌的电动车型之间的体验还拉不开太大的差异化,
以上是从消费者使用体验来说的。
而从使用条件来说,即使在中国电动车接受程度如此之高,也面临着节假日充电高峰时疯狂排队的情况,三四线城市充电设备不够普及的局面。更关键的是,现在充电成本是低,等到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水平,那时的电价绝对不会是现在的价格,或许比油价还高也未可知。
更何况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充电问题以及相关配套措施难以解决,燃油车仍然会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用户的选择。
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想买电动汽车。在技术发展、环保要求以及国家意志的共同作用下,尽管电动车成为市场发展主流,但是电动车绝对不是唯一的路线,像插混车型、其他燃料车型也必然有一席之地。
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得到了验证。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插混车型销量为148.5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远高于同期的纯电动车型(83.4%)。插混车型远超纯电车型的发展速度已经说明了消费者的选择。此外,理想汽车在2023年以来的市场表现也说明了,消费者更在乎的是体验需求。
国际大厂进展慢只因中国同行太快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国际汽车大厂品牌对新能源化的不同态度和动作。大众在电动汽车方面推动得最为积极,投入力度也非常大,从生产平台到软件都积极布局,像通用、奔驰等巨头也开始推进全面的电动化战略。
丰田和保时捷一直在坚持不放弃燃油车。丰田作为全球销量规模最大的车企,车辆销往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就像上文说到的很多国家的电力设施并不完善,甚至都无法保证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的基本使用,使用电动车就成为天方夜谭。所以我们会看到丰田的高层们电动化不积极的表现。其实,丰田精明着呢。它的问题是在电动化方面慢了一拍,但不代表它就此躺平。现在,丰田已经开始在大力发展电动车了。丰田表示,将在2030年年底之前在电动汽车领域追加投资514亿元人民币,并计划在2024年3月之前销售20.2万辆电动汽车。
保时捷把主要精力放在燃油车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消费人群是从来都是小众人群,对品牌认知度较高,人群范围非常固定。保时捷作为小而美的代表,没有动力在电动车业务投入更大的精力。
宝马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是宝马公司未来发展的大方向。目前,宝马的氢燃料电池技术主要集中在其“i”系列电动汽车上。
与其他电动汽车不同,氢燃料电池车辆的续航里程不会受到充电时间和电池容量的限制,因为氢气储存的能量密度要比电池高得多。氢燃料车辆只排放水,没有任何污染物,对环境更加友好。
某种意义上来说,国际汽车大厂在电动汽车领域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发展太快了,搞得大厂们有些措手不及。
从产业层面来看,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主管部门频频出台各种利好政策以及采取各种措施刺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从技术层面来讲,特斯拉进入中国,很好地实现了鲶鱼效应,加速完善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从而为后来的发展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而为了引入特斯拉,主管部门还打破了以往外资车企必须以合资的方式才能进入中国市场的惯例,可以说开创了先例。中国就是用这样的力度和决心,改写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实现了弯道超车。
百姓评车
无论是坚守燃油车,还是体验纯电车,亦或是插混车型居中妥协,还有氢能源车型更加环保,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逻辑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独尊一家只会让市场变得死气沉沉,让消费者变得载声怨道。再好的技术路线也不能满足全部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开放一些,也更加包容一些。
原文标题 : 纯电还是燃油?全球车市到底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