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边淘汰一边上新为哪般?
上述眼花缭乱的新品牌有没有把你看晕?仅不到10个主流车企就手握近30个新能源品牌,而且还在一个赛着一个地不断“上新”。那么,“多生孩子打群架”到底是“狼群战术”还是“羊群战术”,最终要交给市场去评判。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淘汰赛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包括恒驰、宝能、威马、爱驰、天际等多家新势力车企传出停产、退网、降薪、裁员等问题,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而雷丁更是已进入破产程序。
再早之前,还没开始便已经落幕的比比皆是。绿驰、前途、赛麟、奇点、拜腾、自游家等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云度、智骏、速达、知豆等生死不明,时不时冒个泡的小米也争议不断。曾经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造车,带来的不光有创新的商业模式,还留下了“一地鸡毛”。
华尔街日报曾在2018年称,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已经超过了487家;但到了2023年,有数据显示,能正常经营的新能源车企仅剩下40多家。照此粗略估算,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就有超过40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消失。中国造车企业在巅峰时期究竟有多少家,精确的数据无从考证,但近年来确实有不少造车企业遭遇淘汰。
尽管已有前车之鉴,但市场永远不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如今,传统车企接过了新势力的“接力棒”,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新能源品牌,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考虑过度竞争以及品牌重叠的问题?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的确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大家一拥而上,急剧增加的新品牌让这条新赛道变得拥挤不堪。但无论是老牌车企还是后起之秀,其实力还是参差不齐的,缺少核心竞争力的车企终究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淹没。可以预见,狂欢过后,势必又将会进入新一轮淘汰赛。
中国汽车市场到底能容纳多少个品牌?这个问题探讨已久。早在2020年的时候,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对中国汽车未来发展有过一个预言,他说未来格局大概率是“3+3+3+3”,即3家央企(东风、长安、一汽);3家地方国企(北汽、上汽、广汽);3家民企(比亚迪、吉利、长城);3家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这12家车企有成为世界级车企的潜力,而其余品牌都是陪跑,凑热闹而已。
这个预测显然有些绝对化了,但盛极必衰却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持相同观点,他在今年3月份曾表示,2017年中国大概有近300家造车新势力乘用车品牌同时销售,而到了今年只剩下50家左右,五年后可能只剩25家,十年后可能最多只有10家。何小鹏甚至还直言,“今天不管是10万辆(销量)一年还是50万-70万辆一年的汽车公司,在5到15年之间都存活不了,在中国能够存活的最低数字可能会是300万辆一年的规模。”
“2025年是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决赛的开始。”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预测,“届时,那些有百年积累但现在还没有全力做电动车的品牌,也应该开始发力了,要不然就来不及了;行业外的巨头,到2025年也应该都会进来了。所以,大概到2025年,汽车巨头和非汽车巨头就都齐了。”
赶在2025年之前,一波又一波的新品牌“任性”入局,消费者到底能记住几个?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管鸣宇认为,“当一个消费者想买车的时候真正想到的只有3个品牌。很多品牌越来越同质化,都是黑科技,但最后消费者完全丧失了记忆点。”
战国时代,群雄争霸。就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传统车企正在通过新品牌打响反击战,与造车新势力形成新一轮的竞争。未来,谁能真正拥有让消费者充分认可的差异化技术和产品,谁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 : 传统车企手里没几个新能源品牌,都不好意思出来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