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摆脱合资依赖样板

帮宁工作室
关注

作者|甄 瑶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当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和广汽集团接连遭遇旗下合资“利润奶牛”减产、感到飕飕寒意时,长安汽车似乎已经穿越了合资依赖周期,成为含有合资品牌的国有汽车集团中唯一实现“自产奶”的车企。

今年4月17日和27日,长安汽车先后交出2022年年度及今年第一季度财报。多项数据显示,长安汽车经营状况整体良好,经营效益逐步向上。更重要的是,自主板块扛起了大旗,销量与利润均同比大幅增长,转型重塑基本实现。

自主板块扛起了大旗,光凭这一点,就足以令还在严重依赖合资“利润奶牛”的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和广汽集团汗颜。长安汽车是这5家国有汽车集团变革转型的样板。

2022年,长安汽车营收再次破千亿,达1212.53亿元,同比增长15.3%;归母净利润77.98亿元,同比增长1.2倍;集团销量234.6万辆,同比提升2%,创近5年新高;新能源产销近30万辆,同比增长1.6倍。

其中,长安自主板块净利润达108.59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为75.20亿元,同比改善67.92亿元。

不过,快速奔跑的长安汽车,现在急待破解两大难题:其一,合资合营板块与自主板块冰火两重天,前者无论是销量还是盈利能力,总体上在下降;其二,新能源板块虽全面提速,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巨额亏损成为集团盈利掣肘根源。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长安新能源亏损高达31.96亿元,长安福特亏损24.49亿元,阿维塔亏损20.15亿元,而长安马自达净利润从2021年的4.2亿元陡降至0.45亿元。

拉长时间轴,长安汽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几经波折。总体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到40年时间内,长安汽车经历了3次转型创业。

第一次创业始于1984年,由生产军工产品进入到微车领域。当年,长安生产出中国第一辆微型汽车,进入汽车领域。

第二次创业始于2003年,长安选择进入乘用车领域。仅3年后,长安第一款轿车奔奔上市,从发动机到外形全部是自主研发。长安汽车由此一路成长为中国汽车四大集团之一,并于2014年成为第一家跨入“千万俱乐部”的中国品牌。

此中,长安不断加大国际战略合作——2001年4月,长安福特成立;2005年4月,长安马自达成立;2011年,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成立……

2016年,长安汽车势头最盛,销量达到顶峰,当年为306.3万辆,同比增长10.3%,市场份额10.9%;净利润破百亿,达102.85亿元,同比增长3.34%。

第三次创业始于2017年,开启创新创业计划。

在2016年势头最猛的时候,长安汽车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2017年,时任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内部发表了主旨为深化改革、直面竞争、开展第三次创新创业的讲话,先后发布香格里拉计划和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决定开启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自我革命。

即使放眼全球,这家车企转型的时间点也非常靠前。那次思路创新,让长安汽车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创新路上的排头兵。 

转型前3年,长安汽车遭遇明显阵痛,销量和业绩大幅承压。

2017-2019年,长安汽车销量分别为287.25万辆、213.78万辆和175.7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2%、25.6%和17.8%。

净利润也一落千丈,那3年分别为71.37亿元、6.18亿元和-26.47亿元。从2016年净利润破百亿到年亏损26.47亿元,从历史巅峰滑到至暗时刻,长安汽车仅用了短短4年。究其原因,合资“利润奶牛”减产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依托第三次创新创业计划带来的技术成果,长安汽车自主板块在2020-2022年强势崛起,带动业绩触底反弹,年销量重回200万辆,净利润连续3年正增长。

回看来时路,从依靠合资快速抵达高峰,到摆脱合资依赖重新站稳脚跟,长安汽车在车市下行压力下,走出了一条逆势增长的微笑曲线,堪称所有国有汽车集团改革转型之样板。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