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未来10年,合资挑战中国车,没戏

路咖汽车
关注

10年内在新能源领域,多数合资车没机会挑战中国车

分析过动力电池退役潮与回收利用的境况后,其实明眼人也就看清楚了为何这是2023年关于全球汽车的第二次大考,并非在于眼前,而是关于接下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欧洲人的急迫,就是个典型案例。

燃油车时代,想掌握汽车话语权,看的是技术先发和持续创新的护城河。宝马奔驰奥迪的大排量发动机以及车轮技术,本田的Vtec,大众的TSI+DS这些都是享受红利的典型案例。

但,到了新能源时代之后,想掌握话语权,只掌握技术优势不够,更要带上资源优势。

2022年的电动车涨价潮仍历历在目,广汽曾庆洪的“我们在给宁德时代打工”,转头来宁德时代2022年归母净利润307.3亿元,同比增长93%接近翻倍,这声如洪钟。自己造电池的比亚迪,在2022年能稳住价格,且利润大涨,同时还在非洲抢下6座锂矿,碳酸锂产量预计能覆盖未来10年产量。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锂业、欣旺达,都在抢锂矿。

中国巨头抢,海外一样。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正在与特斯拉、大众汽车以及福特汽车等汽车制造商就锂供应进行谈判。而欧洲、美国则是在研发,从河水中/盐湖中提取锂。

新能源车未来的发展与竞争,将深度依赖资源的开采、利用与回收,这一点肉眼可见。但,现在的市场局面却是诡异,主要集中在,中国/欧洲的多数车企和电池企业着急,美国少数企业着急,但分别排在全球电池第二的韩国,全球电池第三的日本,却少有动作。

中国车企/电池企业的布局是,每一家都在囤货囤资源囤技术,内卷。宁德时代抢锂矿,布局回收产能。比亚迪抢锂矿,布局回收和梯次利用。蔚来投20亿自制电池,小米投资自产电池,广汽投资109亿元自产电池,长城蜂巢已经开始对外供货。吉利、上汽、一汽、东风等,要么是入股,要么是自建、合建,进入动力电池领域。

而欧洲车企(主要是德国车企),在中国和全球的动作也是一样。奔驰2019年就在中国投产了全球首个海外电池工厂,同时,在中国入股孚能科技。宝马2022年在沈阳总投资100亿元扩建电池产能,另外华晨宝马已在2018年入股宁德时代。大众也是一样,除了全球建设自身电池产能之外,在中国控股国轩高科。

另外能够看到的是,德国车企近几年都分别提出了循环往复的造车理念。奔驰、宝马的新战略中,力推可持续循环战略,且除了动力电池之外,也涉及到更多包括钢铁、织物、皮革等方面的进展。大众的发力主要在动力电池回收循环部分。美国车企,当下能看到的只有特斯拉一家对动力电池回收有布局和计划,2021年时公布可回收约92%的电池电芯材料。

但,相对而言,此前掌握燃油车话语权的日系品牌们,尚无太多进展和布局。

丰田在2021年电池日公布了近9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到2030年将自有200Gwh动力电池产能,不过这份计划中主要的投资在日本和美国,中国市场大连生产基地正在扩建的产能,主要为混合动力而准备。

本田目前的逻辑,仍是采买为主。包括2022年年末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提前下达123Gwh超级订单,同时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分别在扩建电动车生产工厂。

日产与丰田本田不同,它的模式是采买+合作,但合作放在了国外,与远景动力建厂。

简言之,日系车、韩系车在中国和全球的动作,与中欧之间进一步产生了明确的路线差异。而从这一系列布局中,也不难看出中国车厂/欧洲车厂接下来能很明显的掌握到成本优势。而对于日系车来说,也并非不是没有机会,眼前在布局和战略上的落后,如果能给到独家技术突破(比如低成本的固态电池),那还有一站之力。

但关键问题在于,从宁德时代到国轩高科再到蔚来蔚蓝,从奔驰到宝马,大家也一样在进行相关研发,日系车的突围机会有多少,没有定数。

写在最后

当然,尽管燃油车还有着对新能源明确的市场份额优势,但随着渗透率的进一步增长,尤其是PHEV插混的翻倍增长,二者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同时,眼前的价格战和降价潮也让人直接看清了燃油车的利润在不断摊薄,攻守之势异也。

不过汽车产业的全球发展铁律不变,要么掌握资本,可以有海量的钱来研发、运营、销售,比如特斯拉的富可敌国,要么掌握成本,包括新技术的突围,或者比亚迪那样,我造出来挣钱,你造出来赔钱。

而动力电池退役潮背后,则反应出了谁在掌握资源的分配和成本。

丰田谋求在4年后量产固态电池,但大规模量产要在8年之后的2030年左右。所以,以眼前可见的一切来看,10年内,多数车企已经提前丧失了挑战中国新能源车的机会。

作者丨黄强

       原文标题 : 新能源车未来10年,合资挑战中国车,没戏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