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亦
编辑/周雄飞
继大众汽车后,小鹏汽车与滴滴出行也牵上了手。
近日,小鹏汽车和滴滴出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双方已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小鹏汽车计划收购滴滴智能汽车业务资产,其中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辆设计的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
作为合作另一方的滴滴出行,未来则将为小鹏汽车生产的MONA产品,提供平台运营和相关数据的支持。
面对这一合作,有不少业界人士认为,二者的合作算是强强联合。小鹏有造车能力和技术优势,而滴滴则有广泛的市场和丰富的生态,两者牵手后,或将给行业带来新的变量。
正因如此,该公告发布后,小鹏汽车股价应声而涨,当日港股开盘,小鹏汽车股价大涨16.05%至75.550港元/股。美股当日股价同样也有上涨,涨幅达到5.31%,收盘为18.46美元/股。
小鹏汽车股价,图源东方财富App
对此合作,在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十分重视,在他看来,“这是滴滴第一次全面打开生态体系进行合作,例如市场资源、充电网络、Robotaxi 的运营方面,都是对我们非常有价值的。”
言外之意,小鹏可以借助此次合作,在电动汽车主业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业务。
此前,何小鹏也曾提到要发展自家的Robotaxi业务,以便积累路测数据来帮助自身自动驾驶算法迭代。有了滴滴的支持后,在业内看来,会给小鹏在B端市场的布局提供较多的助力,甚至让其可以驶入发展快车道。
在B端市场的布局,也能更好地支持小鹏整体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对自身的销量进行补充,以便推高营收和利润;另一方面,B端+C端自动驾驶数据的注入,也能进一步加快小鹏自动驾驶能力的提升。
如今,小鹏汽车已经先后与大众汽车和滴滴出行达成合作,在合伙伙伴和业务布局上积极“扩圈”,以应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下半场的竞争,而“联手”也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趋势,组合作战也令战况更加激烈和胶着。
1、“牵手”小鹏,滴滴转向
从公告可以清晰看到,小鹏和滴滴合作的细节。
公告显示,此次小鹏汽车以最高58.3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4.23亿元)收购滴滴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具体而言,本次收购不涉及现金部分,收购对价以增发股份的形式完成,最高增发9113.179万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的5%。
小鹏和滴滴合作公告截图,图源公告
在随后的媒体沟通会上,小鹏方面表示,基于此次合作,小鹏汽车将打造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号“MONA”,作为其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该车型预计2024年由小鹏汽车量产推出市场。
“MONA车型是小鹏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的开始。”何小鹏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MONA未来会向大众零售(to C)为主,兼顾网约车销售(to B)。具体车型上,少数的SKU针对共享出行,最主要的SKU是打造高等级的自动驾驶驾驶。”
当然,MONA作为双方合作的一款产品,注定可以拿得滴滴更多的资源加持。按照合作协议称,未来MONA出行版将在滴滴平台上运营。在数据合规的前提下,会获得滴滴平台所必要的合规数据,来支持平台商的运营。
在外界看来,此次合作,对小鹏汽车和滴滴出行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过去数年滴滴一直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不断试探。2017年,滴滴曾试图通过比亚迪和理想两个合作方来完成对网约车车型的探索;2021年滴滴与比亚迪合作定制的网约车D1,售价12万元,起初面向网约车司机出售,两年后打开消费者购买通道。
到了2021年4月,滴滴内部的“达芬奇项目”正式成立,成为滴滴迈向造车领域的关键标志。一直以来,达芬奇项目一度保持在1700人左右的团队规模,吸引了大量来自传统车企的技术人才。
图源滴滴出行官网
但一个现实也摆在滴滴面前,无论是合作还是自建,都意味着背后需要漫长的研发周期、巨大的资金消耗,以及未知的市场竞争结局。与小鹏汽车达成合作后,滴滴可以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领域,提高出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在业内看来,滴滴实质上走了一条类似华为与车企合作的道路,选择像华为一样输出模块化的能力、且不造车的路线。滴滴“转向”,也意味着它想明白了,对于现阶段的滴滴而言,这是更适合的发展模式。
据界面新闻报道,滴滴目前仍保留包括外观设计、智驾、智舱等业务,再加上小鹏提到的包含车型运营、品牌营销在内的滴滴生态体系支持能力,这些业务能力下一步也将释放给其他主机厂。
而这样的合作,对于小鹏汽车而言,或许可以让其推动自身实现更大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