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4月摄于上海车展
4年前,以“袖珍”著称的smart成为全球首个从燃油车全面转型为纯电动车的品牌,并且在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集团的共同推动下,实现了品牌、产品、商业模式的全面焕新。
4年后,这场电动化转型和“商业联姻”有了看得见的结果。今年上半年,smart在国内市场累计交付23540辆,其中品牌升级后推出的首款车型smart精灵#1贡献了近96%的销量。
平均接近4000辆的月销成绩,对于smart相对较高的价位来说不算多差,但放在国内火热的新能源市场看,也算不上多好,只能说与焕新后“品牌复苏”的预期还有很大的距离。并且smart品牌全球公司目前仍未盈利,今年上半年亏损达到6.61亿元。
或许是为了改变现状,缓解资金压力,smart近期开始了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不久前宣布开启A轮融资,计划募集2.5亿~3亿美元,其中领投方为锂电巨头天齐锂业。此举也被解读为是smart在为以后的IPO铺路。
在奔驰、吉利、天齐锂业三巨头的光环加持下,这一次我们能看见smart品牌的重新崛起吗?
1
困于小众
smart品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其是梅赛德斯-奔驰和手表业巨头Swatch的创意合作产物。
当时瑞士SMH集团(Swatch)CEO尼古拉斯·海耶克怀揣着“制造能够穿梭于大都会建筑群中小巧袖珍的汽车”的梦想,几经周折与梅赛德斯-奔驰达成了合作。
后来,smart小巧独特的外表、便捷停车的特点确实成为了该品牌的特色。在1997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smart品牌首台量产车smart city coupe(2004年更名为smart fortwo)亮相,双门双座的外观直接给人留下了时尚、个性、小巧等印象。
再加上出自奔驰之手,有着轻奢基因,又不用为找车位而烦恼,smart品牌很快便建立了美誉度,渐渐成为全球知名的小巧精致代步车。
数据显示,2002年,仅仅正式上市4年,smart便打破销售纪录,创下15万辆的全球销售纪录,并首度创造了10亿马克的销售额佳绩。
smart品牌正式进入国内汽车市场是在2009年,进入的第二年销量就突破了4000辆,同比增长119%。
2009年到2014年的5年时间里,smart fortwo在中国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9%,累积销量达到5.5万辆,中国也一跃成为该品牌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
那会儿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为了扩大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smart还请来了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担任中国区品牌大使,为其宣传造势。
可惜的是,成也小车,败也小车。近些年,A00级别整体市场都在萎缩,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中国,本土消费者更偏好大一点的车型。更何况精致出行这个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smart在性价比上并没有什么优势。
这就导致smart品牌始终难以走出“小众”,销量也在节节败退。2018年,smart在全球市场售出的数量尚有接近13万辆;而到了2021年,其全球销量仅剩3.85万辆,下滑明显。
对比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mini,其2021年全球销量达到30.21万辆,仅中国市场就有3.1万辆。就算是同市场竞争的自主品牌欧拉,在2021年的销量也有13.5万辆,同比增长140%。
这个时候转变策略、改变命运尤为重要。smart的做法就是,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
2
推倒重来
新能源时代,全面的电动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只是已经式微的smart怎么去讲好全新的电动车故事,是一大难题。
这里要从2019年讲起。当年3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戴姆勒股份公司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
而后在2020年初,吉利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双方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双方各持股50%,二者话语权基本对等。
彼时,smart方面表示,股东双方明确各自职责,奔驰主导设计,吉利主导工程开发,smart品牌转型专注于纯电动汽车。根据新车型开发规划,smart未来产品阵容将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型细分市场。
可以看出,在转型上smart是坚决又认真的。随着合资公司的成立,smart包括品牌、产品以及D2C直销代理的商业模式等都进行了全面焕新。
从最重要的产品上看,首款车型smart精灵#1把长宽高设置为4270毫米x1822毫米x1636毫米,轴距达到2750毫米,很明显的是在保留精致的基础上,放弃了A00级别车型的定位,而是把其打造成了紧凑型SUV。
去年6月6日,smart精灵#1正式开启大定。smart品牌全球公司CEO佟湘北在回顾smart精灵#1大定那一晚时说:“我基本一晚上没怎么睡,我们的团队都被粉丝的热情惊到了。”
不过,这种热情好像并没有持续太久。按照smart品牌全球公司销售、市场及售后副总裁张明霞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的数据,smart精灵#1自去年9月正式交付至今年3月,在华累计交付21909辆。算下来,月均交付4000辆都不到。
另据乘联会数据,今年上半年,smart精灵#1的交付量出现了大幅波动,3月达到5911辆的高点,5月就只有2624辆。整个上半年总交付22593辆,月均同样不足4000辆。
对比同在紧凑型SUV赛道的埃安AION Y、比亚迪元PLUS等,smart精灵#1的配置、动力、续航、价格等均不占优势,销量上自然落下了一大截。
虽然在车型、商业模式上,smart都进行了推倒重来,但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明显增加的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我们还没有看到smart全新品牌的崛起成功。
3
谋求上市?
眼下,摆在smart面前的难题除了交付上量之外,还有怎么止损。
虽然戴姆勒方面没有公布smart品牌的财务明细,不过自从收购smart以来,二十余载为其带来不少的亏损是不争的事实。在2017年时,美勒茨银行就预计,smart品牌已经累计损失了约40亿欧元,年度损失接近2亿欧元。
在和吉利针对smart成立合资公司的前一年,戴姆勒自身也遭遇了业绩困境,当年营业利润为111亿欧元,同比下滑了22%。或许也正因如此,其才打算找位靠谱的合作伙伴,共同运营smart品牌。
只是从目前看,合资公司成立之后,smart的亏损态势依旧没能得到扭转。财务数据显示,smart在2022年的净利润为-14.6亿元,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为-6.61亿元。
这种情况下,smart急需补充“弹药”,于是新的“金主”天齐锂业出现了。7月13日,smart宣布开启A轮融资,计划从资本市场募集2.5亿~3亿美元。在本轮投资中,天齐锂业计划投资1.5亿美元。
天齐锂业在对外投资公告中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天齐锂业香港拟以1.5亿美元参与SM(smart Mobility Pte. Ltd.)的A轮股权融资,认购后者发行的1760.56万股A类普通股。本次投资后,天齐锂业将持有SM 2.83%的股权。以此测算,smart投后估值约为400亿元。
按照佟湘北所说,此举不仅将进一步拓宽smart的品牌视野,更有助于强化smart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过,市场普遍认为,smart此举不仅是在缓解资金压力,也是在为以后的IPO铺路。
此前6月,smart母公司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投资人(股权)发生变更,两家新加坡公司SMART MOBILITY PTE.LTD.和SMART MOBILITY INTERNATIONAL PTE.LTD.成为smart新的控制者,双方持股比例各占50%。
当时曾引发大家对梅赛德斯-奔驰和吉利退出股东行列的猜测,后来smart方面还专门进行了澄清,称“smart品牌全球公司仍是由奔驰和吉利按同等股比共同持有的合资公司”。
所以,股权变更一事很有可能只是smart在为“走出去”做铺垫,后期或在新加坡上市。此次A轮融资的开启,相当于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
smart谋求全球化的发展不难理解,就看这回背靠奔驰与吉利,再利用天齐锂业的产业链优势,同时抓住资本红利,能否迎来走向主流的机会。?
作者|刘媛媛
来源|车圈能见度(CarVisibility)
原文标题 : smart“变身”四年,仍未等来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