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和小鹏达成战略合作带来的思考

近期,大众汽车发布声明,宣布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

作为长期战略合作的一部分,大众汽车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以每ADS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不仅是财务投资,同时双方还达成技术框架协议。

上述新闻出来之后,针对这个事件给后续大众以及小鹏双方可能带来的影响,各种媒体做了很多维度的臆测和铺天盖地的报道。

个人认为,这个事件可能只是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演进时代,一个很小的缩影,但是却为过去十年左右的汽车行业两方汽车阵营竞争拉锯战做了一个阶段化的注脚。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竞争中,中国汽车品牌是一方,欧美汽车品牌代表了另外一方。我们的汽车工业从建立开始,就是长期处于弱势,通过各种各样的合作方式,一直显示出奋起直追的姿态。

欧美汽车势力占据了整个汽车格局的山头堡。

而在奋起直追的半路,我们在2009年选择电动化作为方向,切换了赛道,同时在过去五年,我们在汽车智能化维度上进击,进一步拔高了我们的优势,与典型的欧美阵营逐渐拉开了差距。

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战略合作,还不至于说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光时刻,但至少我认为:这是两个汽车阵营持续竞争后产生的一个十字交叉点。

在这个十字交叉点之后,我们的势头极有可能会一直高歌猛进,至少某些维度方面,比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如欧美传统势力与我们早期的姿态一样,双方进行角色互换。

短中期内,如果他们还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奋起直追。

也非常有幸,自2012年进入汽车行业,后来进入电池行业,十年多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上述十字交叉点交会的过程。

看到大众和小鹏新闻的那一刻还在想,目前国内这些正在卷生卷死的很多造车新势力,都有可能成为欧美汽车势力选择合作地标的方,小鹏只是开了先河。

果不其然,近日有媒体报道,保时捷曾向比亚迪,理想和蔚来寻求过平台合作,但最终都被拒绝。

这些事件都是我们汽车产业奋起直追,“卷”出来的一个间接结果。这些结果却能告诉世人:我们汽车产业的势头,正处于勇猛向前的道路上。

冷静下来,尝试分析下因。

个人认为:

除了我们的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火热资本市场的推动,汽车产业研发和制造基本功的练就之外,还有很大原因在于我们的广阔市场和工程师红利。

广阔的市场,让我们的产品有机会且较快速地能够在市场中得到大量样本的实际检验和反馈。

售后的汽车在行驶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能进一步加速迭代我们的产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的性能,这一点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上述的产品研发和后续的迭代当然脱离不了人的创造,如何谈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卷。

就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而言,在造车新势力前三名中,有如下的真实场景:

1.你约某新势力的工程师吃晚饭,他说9点才正常下班,意思是说只能约他吃夜宵。

2.某新势力的项目经理可以外派在供应商现场,双休日不回家,每天晚上可以干到10点,甚至更晚。

在码这些字的时候,又有如下消息:

可以预见,前文中的十字交叉点,在交叉之后,两条线会渐行渐远。

       原文标题 : 大众和小鹏达成战略合作带来的思考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