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将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新能源车企何去何从?

零碳风云
关注

撰文|大蔚编辑|凯旋

当地时间9月13日上午,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作一年一度“盟情咨文”演讲时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她称,全球市场充斥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其价格因巨额补贴被人为压低,“扭曲”了欧洲市场。欧洲曾在光伏领域领先全球,但最终败退市场,原因正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

与此同时,欧委会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也在推特上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发起调查。

9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领导人宣布即将对我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表示,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欧盟为何忌惮中国新能源汽车

过去,燃油车一直是欧盟多国引以为傲的产业,畅销全球各国。但自从新能源汽车出现后,却感觉这些老牌车企逐渐力不从心。

过去几年,欧洲车企虽然开始电动化转型,但多数是试水阶段,准备程度相对不高。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尤其是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欧洲车企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

在中国,比亚迪在2022年超越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销量冠军,这对欧洲车企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德系和日系主流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引发了外资品牌的担忧。

今年上半年,在全球电动车销量排名前20的车企中,中国品牌占据了8个席位。其中,比亚迪以销量119.1万辆的成绩排在第一,特斯拉销量为88.9万辆。去年同期,两者之间的销量差距不足8万辆,今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约30万辆。

而中国车企也不再是过去被按着打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汽车走出了国门。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一大电动车市场,而且今年初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海关数据,今年1-7月,中国汽车出口277.8万辆,同比增长7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93.1万辆,同比增长1.1倍。

而欧洲更是成为中国汽车,尤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主要目的地。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王都介绍,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49%是出口到欧洲市场。陈士华也在2022年10月时公开表示,彼时的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占到欧洲电动汽车总销量的10%。

今年,比亚迪登陆慕尼黑车展,同时发布新车,这意味着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的比亚迪现在开始试水欧洲市场。此外,蔚来、小鹏、零跑、长城、吉利等多家车企均有出海欧洲的计划。

从价格来看,去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在3万欧元左右,而特斯拉最便宜的Model 3也达到4.5万欧元。富有竞争力的价格、成熟的技术、极佳的用户体验成为中国电动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主要优势。而一些主张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双反调查”的欧方企业和行业协会则认为,低价优势可能来自于中国不公平的产业补贴或企业抢夺市场的策略。

据悉,在法国2023年第一季度的电动汽车购车补贴中,约有40%流向中国企业的产品。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我们不希望用法国纳税人的钱来加速欧盟以外地区的工业化。”

而中国车企在2023慕尼黑车展上的“反客为主”,或许令欧盟下定决心,要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措施。   

影响几何?

目前,该调查提案仍在讨论中,尚无涉案电动汽车的调查范围、技术性指标等进一步消息披露。据研究机构结合既有“双反”案例时间线的分析,预计中国企业2023年7月30日之前在欧盟到港清关的电动汽车企业不会受到本案调查的影响,2024年2月25之前到港并办理完成进口报关的中国对欧盟电动汽车出口企业受到本案追溯征税的可能性也较小。

并且欧盟内部对“反补贴”调查一直呈分裂态度。法国一直是对中国电动汽车双反调查的积极推动者,持续向冯德莱恩施压,因为法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已经非常弱,他们似乎不在乎失去中国市场。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Bruno Le Maire)曾公开呼吁,对中国电动车展开调查将有助于提振本土产电动车,避免用法国的公共资金资助外国产电动车。勒梅尔还敦促德国一起采取更严厉的措施来保护欧洲工业。

而德国和欧盟行业官员则是反补贴调查的反对派,欧盟多数成员国也担忧此举会导致中国反击,反而损害欧洲汽车产业。有欧盟贸易外交官员表示“根本不可能成功”“法国无事生非”。

欧盟法律规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大调查时长分别为15个月和13个月,在实际案例中,欧盟的实际调查耗时比法律规定还要短。

这意味着,一旦发起反补贴调查,在不征收临时关税的情况下中国车企的安全窗口期最多有12个月左右。一旦调查结束后决定开征反补贴关税,出口业务就将压力大增,最严重的有可能完全失去欧盟市场。

不过好消息是,目前销量占比较高的车企均带有欧资或者欧洲品牌背景,且在欧洲具备产地,较难发起反倾销。以上汽MG、领克、东风易捷特、smart为例,此类车企受益于合资方或收购品牌,在欧洲认可度较高,为销售主力,2023年1-4月此类车型销量在欧市占率为8%,欧洲市场占比车企全球销量的11.8%,占出口比例超80%。这些品牌在欧洲本土均可生产,所以受到“双反”调查的影响较小。

而比亚迪、长城、一汽、蔚来、小鹏等品牌当前还不具备在欧洲生产的条件,即便成为“双反”调查对象,但此类车企在欧洲市占率仅0.3%,出口主力在东南亚市场,对欧出口比例较低,所以目前来看,影响同样不不大。

如何应对?

无论欧盟的“反补贴”调查还是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都意在将新能源汽车巨头留在本国内投资建厂,促进制造业回流。

中国新能源汽车要想在他国站稳脚跟,不受反补贴、关税制约,国际化是必经之路。按照以前日系和韩系的发展经验,如果量要能起来,海外业务要独立且完整。不仅要加快建厂步伐,还要建立更加独立的海外业务,包括海外的数据中心,技术中心,以及资金甚至海外投资人。

上汽、比亚迪、长城等头部车企已经在紧锣密鼓准备欧洲本地化生产。在众多中国品牌中,比亚迪已经计划在欧洲建立工厂,第一家欧洲工厂可能将会选址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波兰和匈牙利等国,目标最早在2025年在欧洲量产第一批汽车。如果比亚迪欧洲工厂顺利投产,就将避免贸易壁垒,减轻贸易战的影响。

而在今年上海车展期间,极氪、高合、长安等多家企业透露了在海外的发展战略,并且也已经有多家中国品牌车企开始加快海外市场布局,其中也包括造车新势力品牌。

此次欧盟的反补贴调查,最确定的结果将是倒逼中国车企加速海外建厂。

       原文标题 : 欧盟将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新能源车企何去何从?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