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传统车企的百年沉淀,新能源汽车的造车门槛无疑是低了不少,这才有了一大批造车新势力。虽然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印象有所改观,但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争议一直存在,总是离不开“组装”两字。
毕竟传统燃油车的核心看“三大件”,而新能源车则是看三电技术,且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外,几乎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三电”都是依靠众多供应商来完成组装,大多数新能源车企完全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为了打造差异化,一部分新势力品牌则是绕开“三电技术”,从智能化、服务等方面下手,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脱颖而出,就比如“蔚小理”,三者之间在定位上的差异非常明显。
格局生变,理想胜出
“蔚小理”都是最早一批成立的新势力品牌,三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表现都是不分伯仲。进入到2023年以后,“蔚小理”之间的平衡就被理想汽车打破。
从销量端来看,目前理想汽车已经基本可以实现月销3万辆以上,而蔚来和小鹏还在为稳住月销上万辆苦苦挣扎。仅从销量表现就可以看出,理想和蔚来、小鹏已经不是一个段位的存在。
至于营收,三者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根据“蔚小理”各自发布的上半年财报显示,理想汽车上半年净利润达到了32.4亿元,直接填补了近三年的亏损,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的理想,也成为了继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后,第三家能够连续保持季度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来到蔚来和小鹏这边,前者上半年亏损高达108亿元,同比扩大16.8%,后者上半年亏损51.42亿元,同比扩大16.9%。
毫无疑问,理想汽车已经在各个层面实现了对蔚来和小鹏的碾压,这也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意料,毕竟理想汽车是三者中拿不出太多技术的一个,而没有技术的理想反倒笑到了最后,还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理想另辟蹊径,切中用户需求
上文提到,理想汽车是“蔚小理”中最没技术的一个,因为提到蔚来,外界首先想到的就是换电,提到小鹏,更多人想到的就是其出色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但提到理想,反倒是备受诟病,毕竟增程式技术还是几十年前的产物。从技术的角度来讲,理想汽车更像是一个供应链整合商,确实没什么自研的产品和技术。
虽然理想没拿得出手的技术,但理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一些足够打造差异点的地。从产品定位上来说,理想汽车是非常精准的,它极其精准地切入了家庭用车的这个市场,靠着增程式+六座+高配置+30万级标签,成功杀出了一条血路,前些年硬是靠着理想ONE一款量产车型与蔚来、小鹏平起平坐。当理想更多量产车型问世后,“蔚小理”之间的销量差距自然就体现了出来。
回过头来再看理想走的增程式技术路线,虽然增程式动力并不完美,技术门槛甚至不如插电混动,但增程式动力有着结构更简单、故障率低、纯电续航里程更长的优势,这些优势足以打消外界对增程式动力的诟病。
对于车企来说,增程式是目前成本最低的一种电气化路线,可以极大降低整车的成本。因此,理想才能够把更多的成本花在空气悬架、大屏、冰箱等配置上。对于消费者来说,增程式动力能够满足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出行需求,没有纯电动汽车那样的续航和补能焦虑。
况且,理想汽车也并非毫无实力,旗下车型无论是智能体验还是驾乘体验,在同价位车型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这些都是理想汽车优势所在。进入到新能源时代,汽车早就不是单纯的唯技术论,最终还是要看落地的产品以及消费者实际的用车体验,而在这方面,理想是新势力中最得最出色的一个,这也就是理想汽车能够成功的原因。
写在最后:
平心而论,新能源汽车的造车门槛的确要远低于燃油车,就核心技术而言,新势力品牌中并没有谁在技术上领先谁多少,基本都是组装厂。对于理想汽车来说,冰箱、彩电、大沙发何尝不是一种技术和文化,增程式+精准定位让理想成为目前“蔚小理”中跑在最前面的那个,但理想能否笑到最后,谁也说不准。
原文标题 : “蔚小理”格局生变,为何胜出的是不以技术见长的理想?